安丘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低价通话套餐
最近在安丘的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特别火——几个初中生凑钱,用100块钱买了张能打3小时长途的电话卡。这事儿听起来挺普通的,但仔细一想,里头还真有点意思。
我邻居家上初二的小军就是其中之一。那天他放学回来,举着张电话卡兴冲冲跟我比划:"叔,我们仨同学合买的!平摊下来每人叁十多,能跟外地打工的爸妈聊好久呢。"孩子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。他爸妈在南方厂里做工,一年就春节回来一趟。
这笔账算下来,还真挺划算
现在随便买个冰淇淋都要五六块,叁十多块钱能干什么?也就看场电影,或者买两杯奶茶。但对这些孩子来说,叁十多块换来了和父母说知心话的机会。小军告诉我,他每周六晚上固定给妈妈打电话,说说月考成绩,聊聊篮球队训练,偶尔也抱怨食堂的土豆丝炒得太咸。
其实想想,我们那时候也一样。十年前在外地上大学,每个月最期待的就是用滨颁卡在电话亭排队,听着听筒里"嘟—嘟—"的忙音,心里既紧张又期待。现在通讯发达了,微信视频一点就通,反而少了那种攥着电话卡计算时间的珍重感。
这种学生低价通话套餐,恰好解决了现实问题。安丘不少家庭都是父母外出务工,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虽说现在网络发达,但老人家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,有的乡下地方信号还不稳定。这种传统电话卡操作简单,插卡就能打,话费明明白白。
小军有回跟我算过:"要是用普通手机卡,长途每分钟叁毛钱,100块钱撑死打五六个小时。我们这个套餐合下来,每分钟才五毛多!"他说话时带着发现宝藏的得意劲儿。确实,对零花钱有限的中学生来说,精打细算太重要了。
不过最让人触动的是,这几个孩子居然自发形成了"通话守则"。比如不煲电话粥,每次控制在二十分钟内;遇到谁家里有急事,可以临时调整通话顺序;甚至还会互相提醒:"你上周聊了四十分钟,这周记得让着点小胖。"
有个周日下午,我路过小军家院子。他正坐在石榴树下打电话,声音轻轻的:"妈,我这次数学考了89分...还行吧,就是最后大题粗心了。"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,电话那头的叮嘱隐约传来。他安静地听着,时不时"嗯"一声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电话卡边缘。
这种安丘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方式,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已经落伍了。现在孩子都在刷短视频、玩手游,谁还稀罕打电话啊?可正是这种"过时"的通讯方式,却让亲情以最朴实的方式流淌。没有美颜滤镜,没有刻意摆拍,就是实实在在地说说话。
前几天看见小军和两个同学在文具店挑新的电话卡,叁个脑袋凑在一块比较资费标准。那个认真劲儿,像在讨论什么重大决策。最后选中了另一种120元打4小时的套餐,掰着手指头算完,欢呼着击掌。
或许这就是成长吧。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最优解,用孩子的方式守护着最重要的东西。那几张薄薄的电话卡,连起的不仅是通话线路,更是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