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98场体验分享,临沂九十八场亲身体验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上周我专程去了趟临沂,就为了亲身体验那传说中的九十八场活动。朋友之前总跟我念叨这个,说没经历过就等于白来临沂。说实话,一开始我觉得这数量也太夸张了吧?九十八场?得花多少时间啊?
结果第一天我就被震撼到了。早上八点开始的非遗工坊,老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拓印年画。颜料的味道,宣纸的触感,还有木版与纸张摩擦时沙沙的声响,这些细节在视频里永远感受不到。旁边的大姐边学边感慨:“这手艺我奶奶都会,到我这儿差点失传了。”她小心翼翼把作品卷起来,说一定要带回家裱起来。
意想不到的收获
最让我惊喜的是,这些活动特别接地气。下午在社区广场学的柳编,材料就是当地最常见的柳条。老师是个爽快人,说你们别想着编多精美,先感受柳条在手里的温度。我编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篮子,虽然丑,但特别有成就感。这种亲手制作的过程,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完全不一样。
晚上更热闹,广场上聚集了周边好几个村的秧歌队。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们穿着彩衣,脸上的皱纹都带着笑。领队的王阿姨告诉我,她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六十五,但扭起秧歌来比年轻人还有劲儿。看着他们在锣鼓声中欢快地旋转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“活着的文化”。
连续参加了叁天,我才明白九十八场不是噱头。从清晨的书画晨课,到傍晚的民间戏曲;从需要静心体会的茶道,到热闹非凡的集体舞——每种体验都像一扇窗户,让我看到了临沂最真实的样子。特别是那次在老茶馆听戏,台上的老艺人一开嗓,整个屋子都安静了。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,现在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。
临走前,我和几个刚认识的朋友聊起这次行程。大家都觉得,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看景点有意思多了。一位从广州来的姑娘说得特别实在:“我来之前以为就是普通的旅游项目,没想到每一场都像在交朋友,听故事。”
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反而最难忘——做坏了的煎饼,第一次扎的风筝,还有和陌生人一起合唱的民歌。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我对临沂最鲜活的记忆。如果你也打算去,我建议一定挑几场感兴趣的活动亲自参与,保证会让你对这座城市有全新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