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品茶上课群辩辩,惠州品茶交流学习群辩辩
最近在群里聊天,有位刚来惠州半年的茶友说了件趣事。他为了找本地茶友交流,居然连续加了叁个名叫“惠州茶叶批发”的群,结果发现全是供应商在谈生意,只好尴尬退群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咱们这个群建立的初衷——不就是想让喜欢品茶的人有个纯粹交流的地方嘛。
从“不敢说话”到“畅所欲言”
记得刚建群那会儿,大家都挺拘谨的。有人发了张泡凤凰单丛的照片,底下只有零星几个点赞。后来有个小姐姐忍不住问了句:“为什么我泡的茶总有涩味?”这下可好,群里瞬间冒出五六个版本的回答。有说水温太高的,有建议快出汤的,还有位老茶客直接发了段小视频演示如何悬壶高冲。自从那次之后,群里的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现在每天打开手机,总能看见大家在分享各种实用内容。昨天下午,有人在惠州品茶上课群辩辩里发了张茶席照片,铺着客家蓝印花布的茶桌上,白芽奇兰的香气仿佛能透过屏幕飘出来。马上有人追问:“这是在惠州哪个茶馆?周末我也想去!”这种即时又真实的交流,怕是翻遍整个网络都难找到第二处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,我们这个惠州品茶交流学习群辩辩里藏着不少高人。上周看到个讨论陈皮存放的帖子,有位昵称叫“东江老茶客”的群友,随手分享了他家十年陈化的小青柑储存方法,从湿湿度控制到翻晒频率,讲得特别细致。后来才听说,他家里在博罗那边世代做茶,这些可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。
前几天还有个刚入门的朋友在群里说,她一直分不清岭头单丛和蜜兰香的区别。结果不止一个人提出要带茶样当面冲泡对比。最后约在江北那家新开的茶室,五六个人品了整整一下午。这种线下延伸的交流,让品茶这件事变得更有温度了。
其实喝茶本就是个需要慢慢琢磨的事儿。就像群里常说的,好茶要用心品,好友要慢慢交。有时候看着大家因为一杯茶而熟络起来,从讨论水温、茶具,到相约逛茶山、探茶厂,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,反而最让人感动。
最近群里在传阅一本手抄的《惠阳茶事笔记》,据说是一位老茶人记录的本地喝茶习俗。里面提到客家擂茶的制作诀窍,还有惠东沿海地区特有的咸茶配方。这些鲜为人知的本地茶文化,正在通过大家的分享慢慢传承下去。
每次看到新人在群里提出看似简单的问题,总会有人耐心解答。有次聊到冲泡岩茶要不要洗茶,竟然衍生出二十多页的友好讨论。最后大家得出个结论——适合自己口感的才是最好的。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,或许就是我们这个群能持续活跃的秘密吧。
转眼间建群也快两年了,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近五百位茶友。虽然偶尔也会有人发广告,但更多的是素未谋面的茶友,因为对茶的热爱而聚在这里。有时候深夜还能看到有人在交流潮汕工夫茶的二十一式手法,或是分享在罗浮山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照片。
明天又是周末了,群里已经开始约茶聚。这次说要试试用西湖龙井的冲泡手法来泡本地的兰花香茶,不知道会碰撞出什么奇妙的味道。如果你也在惠州,不妨来群里坐坐,说不定能遇见与你口味相投的茶友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