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宁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咸宁约附近中学生每次五百
这几天在小区门口,总能听见几位家长在闲聊时提到一个怪现象。张阿姨压低声音说:“老李家孩子上周没上晚自习,说是去同学家写作业,结果有人看见他在商场奶茶店坐着,旁边还有个陌生中年人。”王叔皱着眉头接话:“现在这些孩子,零花钱比我们上班的还阔绰,新款球鞋说买就买,钱从哪里来的?”
就在昨天,我路过人民路那家新开的网红书店,靠窗的卡座里坐着几个穿校服的初中生。他们没在看书,反而一直盯着手机屏幕,时不时发出消息提示音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突然兴奋地晃着手机:“看!又一个找家教的,说一次这个数!”他伸出五个手指,周围响起一片压低嗓门的惊叹。
藏在手机背后的交易
出于好奇,我通过邻居家读初二的妹妹了解到,现在中学生圈里流行着某种“快速赚钱”的门路。她划开手机给我看某个本地论坛的界面,“咸宁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这类信息就像雨后春笋,通常隐晦地写着“周末陪同学习”“结伴参观博物馆”,但明眼人都懂那串数字代表的含义。
这些孩子往往这样说服自己:就当是兼职家教嘛。可实际见面后,对方往往对学习辅导心不在焉,反而更关注他们的私人生活。有个叫小雨的女生在蚕蚕空间写过:“第一次拿到五百块时,手都在发抖。够买叁支限量版口红了,但回家时总觉得校服领子扎得难受。”
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种风气正在变着花样蔓延。除了直接见面,还衍生出“线上陪伴”服务——陪聊天、陪打游戏,甚至代写情书。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,而“咸宁约附近中学生每次五百”已经成为某种心照不宣的标价。
零花钱背后的巨大诱惑
为什么初中生会沦为这种交易的主角?隔壁班的班主任李老师说过实在话: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自尊心强又爱攀比。当同桌换了最新款手机,前座女生背了名牌书包,有些孩子就容易走捷径。”
我认识初叁的昊昊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他靠在平台接单买了双一千多的球鞋。他在作文里写:“穿着新鞋踩过水坑时,倒影里那个模糊的人影突然很陌生。”后来他把鞋塞在床底下再没穿过,但聊天记录里那些“咸宁约附近中学生每次五百”的邀约,像刺青般留在了手机里。
这种交易最可怕的地方在于,它给孩子植入扭曲的价值观。本该在操场挥洒汗水的年纪,却提前接触到用青春兑换物质的捷径。有个退出这行的孩子说得直白:“第一次觉得五百块好多,后来发现这点钱根本买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,反而把什么东西弄丢了。”
放学时分,我望着从校门口涌出的蓝色校服队伍。他们本该讨论着刚解的数学题,或者争抢着去占篮球场。但当某个孩子的手机屏幕亮起,弹出“咸宁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的私信时,有些纯真就像被橡皮擦擦过的铅笔字,会留下永远抹不去的痕迹。
转角奶茶店的老板娘一边擦杯子一边叹气:“现在的小孩啊,有时候和奇怪的大人一坐就是两小时,就点一杯最便宜的柠檬水。”她突然停下动作,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“我闺女明年也要上初中了...”后半句话混在榨汁机的轰鸣里,听不真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