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南品茶课程工作室,胶南茶艺学习中心
说起学泡茶,很多人觉得这事儿特讲究,门槛高得很。其实在胶南品茶课程工作室待过半天,你就会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。老师头一句就乐呵呵地说:"咱这儿不是培养茶道大师,是先让大伙儿觉得茶好玩儿。"
记得第一次去胶南茶艺学习中心那天下着细雨,刚推门就闻到一股子甜丝丝的茶香。穿亚麻衫的姑娘正用玻璃壶冲白茶,水柱往下一落,茶叶像雪花似的打转儿。隔壁桌大姐突然"哎哟"一声:"这茶汤怎么是杏黄色的?"教茶艺的小伙子顺手递过茶杯:"您尝尝,是不是有熟果香?"就这么两句话,整个屋子的气氛都活络起来了。
茶具原来不用凑齐全套
原先我以为得备齐整套紫砂壶才能学泡茶,结果工作室墙角搁着粗陶盖碗、玻璃公道杯,甚至有个带滤网的旅行茶壶。老师拎起旅行壶冲岩茶:"工具嘛,就像炒菜锅,铁锅能炒,不粘锅也行不是?"他演示怎么用普通水杯应急当茶海,还教我们摸盖碗边缘试水温——这些土法子特别接地气。
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一直在笔记本上记步骤,老师轻轻敲他桌角:"别记啦!回家拿自家茶叶练叁次,比写十页笔记管用。"这话把我点醒了,茶艺不是摆在架子上的学问,是得亲手捣鼓的生活趣味。
茶叶密码藏在舌尖上
在胶南茶艺学习中心最开眼的,是尝到同种红茶叁种泡法的差异。水温九十度时花香明显,滚水冲下去竟激出蜜香,第叁泡焖久了又转成桂圆味。老师让我们含茶汤在嘴里"咔咔"吸气,那种甜味竟真能从舌尖窜到鼻腔。穿格子衫的阿姨恍然大悟:"难怪我家里茶叶泡不出这味儿,原来差在呼吸上!"
后来逛茶市遇上工作室的同学,他正捏着茶叶对光照:"现在可算知道怎么挑货了。以前光听店家忽悠,如今手指搓搓、鼻尖闻闻,心里门儿清。"他说上周用课上学的方法,叁十块买了半斤特别顺口的秋茶,那股得意劲儿藏都藏不住。
最近发现工作室老学员常带着新茶来分享,桌上随时冒出云南月光白、台湾东方美人。有回九十后姑娘用冷泡法处理陈年铁观音,清冽的口感让几位老茶客直拍大腿。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,或许就是胶南品茶课程工作室最让人着迷的地方——它既拆解了茶道的门槛,又留足了让人探索的余地。
现在每次经过那座爬满藤萝的小院,总看见有人围在榆木茶台前。有时是讨论哪家水铺的矿泉水适合泡绿茶,有时争辩紫砂壶要不要一壶一茶。窗台上那排养得油亮的菖蒲,倒像见证了无数杯茶汤里的烟火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