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台河做服务的小巷子,七台河提供服务的胡同里
七台河做服务的小巷子
那天下午太阳斜斜挂着,我拐进这条巷子纯粹是个偶然。其实七台河很多这样的巷子,不宽,两边是些老楼房,墙皮有点斑驳,电线在头顶交错着。可走着走着,就感觉出点不一样来。
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在这儿二十多年了,车铃铛叮铃铃一响,他就知道是老邻居。你要是车胎瘪了推过来,他不光补胎,顺带还给你紧一紧刹车线,拧拧松动的螺丝。“这都是顺手的事,”他说,“街里街坊的,谁还不图个方便?”他摊子边上总放着几个马扎,路过的人能坐下歇歇脚,聊上几句。这种周到,不是那种明码标价的服务,是日子久了,自然长出来的。
再往里走,是李姐开的小卖部。门脸不大,东西却挺全。酱油味精这些不用说,关键是你能在她这儿买到单颗的蒜头,或者一小把急需的葱花。她说:“大老远跑超市就为头蒜,不值当啊。”她这店,更像是个给老街坊预备的应急仓库。有时候见老人提着米面上楼费劲,她家那半大小子还会搭把手给送上去。这种服务的小巷子精神,大概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。
巷子中段有个裁缝铺,王师傅的缝纫机哒哒哒响了几十年。改个裤脚,换个拉链,活儿不大,但他做得极认真。有次我去改件外套,他量完尺寸,想了想说:“你这袖口再放出半寸,冬天里头还能套件毛衣,更实用。”他考虑的,早已超出了你最初的要求。这让我觉得,这条七台河提供服务的胡同里,做的不仅仅是生意,更像是一种带着温度的交换。
傍晚时分,巷子就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,放学的小孩,都汇到这条并不宽敞的通道里。小吃店门口冒出带着香气白烟,理发店里传来吹风机的声音。这些声音和气味混在一起,成了这条巷子独有的生命力。它不像大马路那样车水马龙,但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那点东西,或许是修好的自行车,或许是一袋盐,或许只是一句熟悉的寒暄。
天色暗下来,各家窗户透出暖暖的灯光。我忽然明白了,为什么这样的七台河做服务的小巷子让人感到踏实。它提供的,不只是具体的服务,更是一种被看见、被记住的感觉。你知道在这条七台河提供服务的胡同里,总有人能帮把手,总有人认得你的脸。这种联系,在如今这个急匆匆的时代,显得格外珍贵。
路灯亮起来,把巷子照得一片昏黄柔和。我慢慢往外走,身后那条寻常的巷子,在我心里已然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