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阴同城喝茶约茶论坛,华阴品茶交流同城社区
华阴这座小城,生活节奏总是慢悠悠的。记得上周叁下午,我正愁没地方打发时间,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推送——华阴同城喝茶约茶论坛的新活动通知。说来也巧,我那会儿正想着好久没喝过正经的陕青茶了。
藏在巷子里的茶香
第一次参加线下约茶是在老城区的竹编巷。跟着导航拐进巷子深处,青砖墙后飘来淡淡的炭火香。穿唐装的主理人正在烫杯,桌上的汉中东关正泡得恰到好处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推门进来,开口就问:“这是华阴品茶交流同城社区的活动点吗?”大家相视一笑,后来才知道他专门从潼关赶过来。
穿格子衫的李哥是论坛里的活跃分子,他边分茶边说:“咱们这活动可比微信群有意思多了。”他带的2022年紫阳毛尖,在盖碗里舒展的样子特别好看。坐我旁边的王姨接过话头:“可不是嘛,上周我在论坛刷到茶艺培训,跟着学了叁个晚上,现在家里孩子都夸我泡茶手法专业。”
窗外飘着细雨,茶室里却暖意融融。新来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哪种茶适合入门,立刻有好几个茶友同时掏出手机:“你扫这个码,论坛的‘新手茶单’整理得特别全。”
茶盏里的烟火气
上周末的露天茶会更有意思。我们在西岳庙后边的小院支起茶席,路过的大爷驻足看了好久。陈叔把他收藏的八十年代茯砖拿出来分享,茶汤在粗陶杯里泛着琥珀光。卖核桃饼的摊主凑过来讨茶喝,临走非要塞给我们两袋刚出炉的饼子。
现在华阴同城喝茶约茶论坛已经成了我的每日必刷。昨天还在上面约到两位茶友,这周末要去尝他们收藏的秦岭野生茶。有个叫“茶小白”的网友发了条求助帖,说想找能学茶艺的地方,底下瞬间冒出十几条详细攻略——从文化馆的公益课到私人工作室的体验价目,连公交换乘路线都标得明明白白。
茶凉了又续,续了又凉。青瓷壶里正泡着第叁道茶,隔壁桌在讨论怎么辨别做旧老白茶。穿汉服的服务生过来添热水时,轻声提醒要不要试试他们新到的午子仙毫。我突然想起论坛里那个持续更新了半年的帖子,楼主每天记录用不同水温冲泡同一款茶的滋味变化。
暮色渐浓时,茶席上多了两个刚下班赶过来的年轻人。他们边擦汗边道歉说来晚了,手机屏幕还停留在华阴品茶交流同城社区的报名页面。穿藏青色衬衫的那个从双肩包掏出牛皮纸包,打开竟是整套旅行茶具:“估摸着茶具不够用,特意带的。”
晚风穿过竹林,带走茶桌上的热气。不知谁说了句“该收席了”,大家却都坐着没动。李哥掏出手机看了眼天气预报:“下周要是晴天,咱们把茶席挪到老腔剧场那边试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