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南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,淮南车站周边小巷游玩去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8:16:28 来源:原创内容

来淮南玩,很多人出了车站就直奔八公山或豆腐宴,其实啊,车站附近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才藏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。我这人有个习惯,每到一个新地方,就爱往车站旁边的老巷子里钻——你想啊,车站是城市的门面,门面旁边还顽强活着的老街区,肯定是本地人最真实的生活样本。

顺着车站广场东侧那条种着梧桐树的路往前走,拐个弯,喧嚣瞬间被隔在身后。第一条撞进眼里的小巷叫“煤建村”,名字就带着鲜明的淮南印记。青砖墙面上还能看到模糊的标语字迹,墙根蹲着晒太阳的老人,穿着深蓝色工装,应该是退休的矿上职工。巷子窄得刚容两人错身,晾衣绳从二楼窗户伸出来,挂着的衬衫在微风里轻轻晃动。

巷子里的舌尖记忆

才上午十点,空气里就飘起菜油香。跟着香味找到一家没有招牌的早点铺,老板娘正麻利地翻着平底锅,锅里的煎饺滋滋作响。“我们在这开了二十多年啦,”她边装袋边和我聊天,“好多以前在车站上班的人,调去外地了,回来第一站就是来吃份煎饺。”我要了半份,饺子底煎得金黄酥脆,咬开是淮南特有的豆腐馅,清爽不腻。旁边桌的大爷热情推荐:“往巷子深处走,有家卖牛肉汤的,下午才开门,那味道…”他竖起大拇指,脸上写满骄傲。

确实,在淮南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,最让人留恋的就是这些开了几十年的小摊。它们不像商业街的网红店那样张扬,就安静地待在巷子深处,靠口口相传留住食客。转过煤建村,穿过一条更窄的通道,眼前豁然开朗——原来几条巷子在这里交汇,形成个小空地,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下象棋,旁边修自行车的大叔时不时抬头观战。这种不经意间发现的小天地,比规划好的景区更有意思。

我特别喜欢观察巷子里的门窗。有的木门褪色得厉害,锁还是老式的挂锁;有的窗台上摆着几盆月季,开得正艳;偶尔能看见崭新的铝合金门窗嵌在老墙上,像给旧衣服打了新补丁。这些细节无声地讲述着每条巷子的故事——哪些人家还保持着原样,哪些已经翻新,哪些可能搬走了,哪些依然坚守。

在巷子里转悠,完全感觉不到车站近在咫尺。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变慢了,老人们在门口择菜,猫在墙头打盹,收音机里传来咿呀呀的戏曲声。有个大姐在巷口卖手编的竹篮,见我驻足,她笑着说:“这都是我婆婆编的,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喽。”我买了个小篮子,她细心地在提手上缠了圈布条,“这样不勒手”。

往南走,巷子渐渐变宽,出现了几家有意思的小店。有专卖纽扣的,整面墙都是小格子,像中药铺;有修钟表的,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,小心翼翼地摆弄着零件;还有家旧书店,老板正把受潮的书搬到太阳底下晾晒。在这些淮南车站周边小巷游玩去处里,每扇门后面都可能藏着一个你想象不到的世界。

快到午饭时间,巷子里的动静多了起来。骑电动车送外卖的小伙熟练地在窄巷里穿行,放学的小朋友蹦跳着往家跑,窗户里传出炒菜声和饭菜香。我跟着本地人的推荐,找到那家传说中的牛肉汤店。果然门口已经排起小队,大锅里的汤翻滚着,老板舀汤,老板娘撒香菜,配合默契。坐在矮桌前喝汤时,旁边的大哥听说我是来旅游的,颇感意外:“不去景点跑这来?”得知我专门来找老巷子,他顿时来了兴致,指着巷子深处说:“再往里走,有口老井,我们小时候夏天都在那儿打水冲凉,现在封上了,但井台还在。”

这些巷子像城市的皱纹,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。新建的高楼就在不远处,但走进来,仿佛踏进了另一个时空。有个奶奶坐在门槛上剥毛豆,我夸她家门上的福字贴得端正,她开心地说这是孙子写的,“上大学啦,学书法的”。说这话时,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。

太阳西斜,我慢慢往回走。巷口的梧桐树下,几个老人还在下棋,修车摊准备收工了。回头望去,夕阳给青砖墙镀上层金光,炊烟袅袅升起。忽然觉得,这样不经规划的闲逛,反而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真实的触感。车站依然车来车往,而这些安静的小巷,始终守护着属于淮南的、最本真的生活味道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