阆中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邻镇百元情感故事
那个雨夜的邂逅
大巴车在泥泞路上颠簸了叁个多小时,终于把我扔在了这个叫柏垭的小镇。天色完全暗了下来,雨点啪嗒啪嗒敲打着车站的塑料顶棚。我拖着行李箱躲进站台旁的小卖部,盘算着该怎么找到那家网上预订的客栈。
“去观星客栈?往前走两个路口右拐。”老板娘递过矿泉水,随口问道,“这么晚来旅游?”我点点头,心里却泛起苦笑——哪是旅游,是刚丢了工作出来散心的。雨越下越大,我索性在店门口的塑料凳上坐下,望着雨幕发愣。
就在这时,她撑着把破旧的蓝格子雨伞走进来,裤脚沾满了泥点。“王婶,老规矩。”她声音很轻,像雨滴落在树叶上。接过老板娘递来的两个馒头,她掏出皱巴巴的五块钱。转身时,我们目光偶然相遇,她微微一愣,随即低头快步走进雨里。
“这姑娘…”老板娘见我好奇,压低声音,“就住在镇子东头,每天打两份工。听说在城里读过书,后来不知怎的回来了。”我望着雨中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,那把蓝格子雨伞在风中摇晃得像片落叶。
200块钱的故事
第二天我在古镇石板路上又遇见了她。她坐在老槐树下的石阶上休息,身边放着清洁工具。“你好。”我鼓起勇气打招呼。她抬起头,认出是我后露出浅浅的笑。就这样,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聊天。
她叫小雯,确实在省城读过大学。问起为什么回来,她沉默了一会儿:“母亲病了,弟弟还在上学。”她说得云淡风轻,但手指不停摩挲着衣角。我们聊起柏垭镇的历史,她突然眼睛发亮,说小时候最爱听老人们讲古镇的故事。
那天傍晚,我正在客栈整理照片,突然接到家里电话,说父亲住院急需用钱。我匆忙跑去镇上的农村信用社,却发现础罢惭机故障。就在我急得团团转时,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:“需要帮忙吗?”
小雯听完我的困境,犹豫片刻,从包里掏出个手绢包。“我先借你200块应应急。”她说着把钱塞到我手里。那迭钞票还带着体温,夹杂着几张十块五块。我怔住了——这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。“这怎么行…”我话没说完,她摇摇头:“谁没个难处呢?反正…我相信你。”
后来我才知道,那200块钱是她准备给弟弟买参考书的。而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,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年代,显得格外珍贵。
邻镇的情感记忆
因为那200块钱,我们渐渐熟络起来。休息日她会带我逛周边的小镇:老观镇的千年古柏,河溪镇的渔火,二龙镇的茶山。她说这些邻镇的故事时,眼睛里总有特别的光。
“每个镇子都有自己的脾气。”她站在老观镇的青石桥上说,“就像人一样,有的热闹,有的安静,但都在认真活着。”风吹起她的头发,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这个选择回到故乡的女孩,有着比许多都市人更通透的灵魂。
有次我们去洪山镇看古建筑,路过一家老照相馆。橱窗里摆着张黑白照片,是对年轻男女。“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对恋人,”店主老人说,“女孩家里不同意,他们就偷偷在这里拍了张合照。”
小雯站在橱窗前看了很久。后来她说:“有时候,最真挚的情感就藏在这些小镇的角落里。”这句话她说得很轻,像是在自言自语。
在阆中附近的这些小镇上,每天都在发生着属于普通人的情感故事。它们不像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,却像细雨浸润青石板,悄无声息地刻下岁月的痕迹。而我在柏垭镇遇到的小雯,用200块钱的信任,让我看到了在现实重压下依然顽强生长的人间温情。
离开柏垭镇那天,小雯来车站送我。我把钱还给她,另外带了套高考复习资料给她弟弟。她接过资料时,眼眶微微发红。“保重。”她说。大巴启动时,我从车窗回头,看见她站在原处,挥舞着那把蓝格子雨伞。
现在偶尔还会想起在阆中附近小镇的日子。想起小雯说的那句话:生活从来不容易,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雨中给你撑伞,在难时借你200块钱,这世界就值得好好走下去。这些藏在阆中附近200块钱的爱情里的温暖,这些散落在邻镇的情感记忆,或许正是支撑我们穿越风雨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