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临沂男人钟情的僻静胡同
巷子口的老槐树又抽新芽了,青石板路上洒着细碎的阳光。这是临沂南坛片区最普通的一条巷子,却总能看到几个爷们儿蹲在墙根底下下棋。老张把马往前一推,哼着沂蒙小调,顺手撂下句:“这地界儿,比啥咖啡厅都舒坦。”
你说怪不怪?临沂男人对小巷子有种特别的眷恋。这些宽度刚够错开两辆叁轮车的通道,墙皮斑驳得能看出四十年的雨痕,可偏偏成了他们卸下疲惫的角落。或许因为巷子里的温度总比外面慢半拍——夏天穿堂风带着老砖的凉意,冬天又能把西北风挡在七拐八弯的巷道外。
巷口烟火最抚人心
傍晚五点半,炸货摊的香味准时飘进巷子。穿工装的男人拎着不锈钢饭盒,站在油锅前和老板唠今天的羊肉汤熬得够不够火候。他们不喜欢明晃晃的饭店招牌,就认这些藏在巷子深处的小摊。老李边说边掀开锅盖:“咱这辣炒鸡为啥香?料都是从南山市场挑的!”锅气蒸腾里,男人们围着折迭桌坐下,筷子碰着碗边当当响。
你在银雀山路那些新商圈里,绝对看不到这景象。西装革履的临沂男人在写字楼里雷厉风行,可只要拐进这些僻静胡同,就像鱼儿回到了水。裤腿沾着水泥点的汉子,和穿着辫辞濒辞衫的中年人,都能在同一张矮桌前找到自己的板凳。
要说这些巷子有什么魔力,大概是保留了生活的原色。晾衣绳横在巷子上空,飘着刚洗好的蓝格床单;墙根底下的叁轮车斗里,还放着半袋没卸完的粉皮。这些粗糙的日常,反而让人格外踏实。
胡同深处有江湖
往巷道深处再走走,能听见修鞋匠老周的收音机正放着柳琴戏。几个男人或站或坐,有人说起孩子今年要中考,有人抱怨钢材价格浮动太大。这些看似零碎的对话,编织成临沂男人特有的交流方式——他们不习惯正襟危坐地谈心,反倒是在这些狭窄空间里,才能自然而然地吐露心事。
老周把锥子往蜡线上蹭了蹭,突然插话:“去年巷子西头老陈家闺女出嫁,叁十多个爷们儿连夜帮他搭棚子。”这话引得众人纷纷点头。在这些僻静胡同里,人情往来从来不需要明说,就像墙缝里长出的青苔,悄无声息却连绵不绝。
有个刚从外地回来的后生感慨,现在很多城市的老街都改成了商业步行街。但临沂这些小巷子倔强地保持着原貌,或许正是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,才让男人们觉得自在。他们在这里不用端着架子,可以蹲在马路牙子上吃韭菜盒子,也能穿着拖鞋出来买酱油。
暮色渐浓时,巷口修车铺的钨丝灯亮了。几个男人还坐在马扎上闲聊,身后的墙壁爬满了青藤。新来的邻居可能叫不出彼此的全名,但都知道穿蓝衬衫的是“卖煎饼的老刘家”,戴眼镜的是“诊所王大夫”。这种略带古意的邻里关系,在宽敞的小区楼房里反而难得一见。
远处传来广场舞的伴奏声,巷子里的男人们却依旧不慌不忙。有人掏出烟盒散了一圈,火柴划亮时映出带笑的眼睛。这些被高楼大厦环抱的巷道,像时间的琥珀,封存着属于临沂男人最舒展的姿态。当整座城市渐渐被霓虹点亮,这些蜿蜒的僻静胡同里,还流淌着白日最后的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