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旧品茶上课工作室,个旧茶艺学习工作室
最近路过金湖南路时,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"个旧品茶上课工作室",暖黄色的灯光从木格窗里透出来,忍不住推门探了个究竟。
店主是个穿亚麻衬衫的年轻人,正用盖碗不紧不慢地出汤。见我在茶架前驻足,他笑着递来一杯刚沏好的梅子箐。茶汤触唇的瞬间,竟是剥了皮的青葡萄混着山泉的清甜,跟我平时用玻璃杯闷出来的完全两个味道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原来这里除了能品茶,还是个实实在在的"个旧茶艺学习工作室"。每周叁晚上,店主会带着大家认识六大茶类。记得有次练习冲泡滇红,总掌握不好水温。老师接过壶示范,手腕轻轻画圈:"水要顺着杯壁走,像给茶叶挠痒痒。"果然,那次泡出的茶汤再没泛过酸涩。
玻璃茶海里浮沉着舒展的叶片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的搪瓷缸。她总是抓把粗茶扔进缸子,冲上整天的开水。其实很多人说不会喝茶,不过是没遇见那杯对味的。就像工作室里那位总坐在角落的阿姨,自从尝到二十年陈的普洱,现在每周末都来学茶艺。
茶桌上常能遇见有趣的人。上个月碰到个做锡器的手艺人,带来亲手打制的茶叶罐。罐身刻着蔓草纹,盖子严丝合缝。他说个旧的锡文化四百多年了,好茶叶配好锡罐,才算圆满。那天我们喝着冰岛老寨,听他讲打锡时如何听声辨厚薄,不觉窗外已是灯火阑珊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这里藏着的个旧味道。有回店主端出烤茶罐,放进本地绿茶在炭火上抖烤。待焦香四溢时冲入沸水,滋啦声中满屋飘起栗子香。这种雷响茶原是马帮的传统,现在能在城区喝到,倒是意外。
其实不必把喝茶想得太复杂。某个雨后的下午,我窝在工作室的藤椅里,看雨水顺着瓦檐滴进石缸。店主正在教新来的学员闻香,盖碗掀开的刹那,桂花乌龙的气息漫过来,忽然就懂了什么是"茶汤里的烟火人间"。
那些茶饼后藏着的故事,总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。比如墙角那饼班章,是茶农女儿考上大学时制的纪念茶;玻璃柜里的紫砂壶,留着前辈茶人常年摩挲的包浆。它们静静地诉说着,每一片叶子都连着土地与人情。
如今每个疲惫的黄昏,我都习惯来工作室坐坐。有时跟着学茶艺,有时只是发呆。看着沸水唤醒沉睡的叶片,仿佛日子的皱褶也被慢慢熨平。这大概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——在茶香氤氲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