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同城约学生100元见面
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,总能看到类似“仪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信息飘过。说实话,第一次刷到的时候,我盯着屏幕愣了好一会儿——这年头怎么连这种内容都敢明目张胆发了?
手指滑过手机屏,冰凉触感让人清醒。这些信息通常藏在二手交易平台、贴吧角落,或是某些本地社群的边边角角。标题写得模棱两可,点进去内容更含糊,就留个联系方式让人去猜。我试着换个角度想,要是个家长看见自己孩子手机里存着“同城约学生100元见面”的聊天记录,该是什么心情?
藏在屏幕后的影子
有次在小区门口便利店,听见两个中学生靠在冰柜旁闲聊。一个说最近总有人加他好友,开口就问“出来玩不”,另一个笑他桃花运来了。我当时结账的手顿了顿,想转头说点什么,又觉得唐突。这些孩子可能根本没意识到,那些主动搭讪的陌生人背后藏着什么。
想起我们读书那会儿,放学就是跳皮筋、打弹珠,现在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。网络把世界拉近了,却也把危险拉到了指尖。特别是初中这个年纪,半大不小,觉得自己什么都懂,其实看人看事都还蒙着层雾。
前几天和当交警的老同学吃饭,他说最近处理过几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治安事件,都是通过网络联系见面后出事的。“那些躲在‘仪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’这种暗语后面的人,专挑心理脆弱、缺关注的孩子下手。”他抿了口茶,眉头皱得紧。
不只是100块钱的事
你可能觉得,不就100块嘛,现在孩子零花钱都不止这些。但事情不能这么算。对有些孩子来说,这100元代表的可能是一次认可,一次逃离枯燥课业的机会,或是单纯想证明自己“混得开”。
我家隔壁那栋楼就出过事。初二男生因为月考没考好,在家挨了骂,晚上偷摸出门见网友。幸好邻居夜跑回来撞见,给拦下了。后来问他为啥要去,孩子嘟囔:“那人说就聊聊天,还能赚顿饭钱。”你看,他们根本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陷阱。
这些发“同城约学生100元见面”的人,手段其实很老套。先是在游戏里组队,接着夸你技术好,慢慢聊到生活琐事,等摸清孩子近期有什么烦恼,就开始递话邀约。整个过程像温水煮青蛙,等孩子反应过来,已经半只脚踩进去了。
现在每次看到穿着校服的孩子边走边埋头打字,我都想凑过去说句:慢点走,看路。这话是说给脚听的,更是说给手听的——那些正在屏幕上敲回复的手。
其实防范这种事,光靠堵是没用的。你得让孩子明白,真正值得交的朋友不会用100块钱当诱饵,更不会躲在见不得光的网络角落里打招呼。要是哪天遇到有人发“仪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种消息,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截个图,然后干脆利落地点举报。
街角新开了家书店,每次路过都能看见里面坐着不少看书的年轻人。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页上,比手机屏幕反的光温暖多了。我在想,或许我们应该多创造些这样的空间,让“见面”这个词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——在阳光底下,大大方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