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100米内附近的人,廊坊百米周边居民信息
这几天我总在想,咱们身边百米之内,到底住着什么样的邻居呢?
那天下午出门买菜,在小区门口碰见遛狗的王阿姨。她家那只金毛还是那么活泼,看见我就摇尾巴。“刚搬来那会儿整栋楼就认识对门,现在隔着窗户都能跟隔壁单元打招呼了。”王阿姨说着,指了指旁边那栋楼,“叁楼那家孩子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,五楼老李上个月退休,天天在阳台养花。”
百米之内的人生百态
说起来,廊坊这些年变化真不小。老城区那些胡同还在,但周边新建了不少小区。有时候站在阳台上往外看,忽然觉得这一片挺有意思——左边那栋楼住着上班族,右边那片是老住户,街角新开了家便利店,老板能记住每个常客的口味。
记得有次电梯坏了,爬楼梯时在楼道里遇见七楼的大爷。他拎着两袋米,我顺手帮忙提了上去。就这么件小事,后来在小区里遇见,大爷老远就跟我打招呼,还告诉我小区哪个菜摊最新鲜。你说,要是天天坐电梯上下楼,可能永远没这机会认识。
现在很多人说城市里邻居都不来往,可我觉得在廊坊这样的小区里,情况不太一样。早上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会在门口聊几句,傍晚散步的人们碰到会点点头,楼下小花园里总有老人在下棋。这种距离刚刚好,既保持了隐私,又不至于完全陌生。
前两天在居委会看到他们在整理居民信息,工作人员说现在小区里住着来自各地的人。有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,也有本地住了几十年的老廊坊,还有几户是做小生意的外地人。这么一看,咱们这百米之内,还真是个小小的世界。
晚上散步时我常想,虽然现在手机一点就能联系千里之外的朋友,但和住在旁边的人说说话,感觉还是不一样。就像前天我家水管漏水,正着急时想起物业电话存在手机里,结果对门邻居听见动静,直接带着工具过来帮忙。这种及时雨般的帮助,隔着屏幕可体验不到。
廊坊百米周边居民信息这事,仔细想想挺重要的。不是说要打听别人隐私,而是了解下周围都住着谁,有什么需要互相照应的。比如谁家老人需要偶尔关照,谁家孩子可能和你家孩子同校,这些信息在关键时刻真能派上用场。
现在新建的小区都装了门禁系统,安全是安全了,但有时也觉得缺了点什么。我们这栋楼去年建了个微信群,本来是为了通知停水停电,后来渐渐有人开始在里面借个东西、问问事情。虽然大家还是不太熟悉,但至少知道百米之内住着哪些人了。
或许这就是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吧,不需要太亲密,但也不是完全陌生。在廊坊这样的城市里,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,又在需要时能互相搭把手。下次你在小区里散步时,不妨留意下身边经过的那些面孔,他们就是我们百米内的邻居,共同构成每天生活的小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