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,井冈山茶园工作室品茗感受
车子拐进井冈山深处时,空气突然就凉了下来。路两旁是望不到头的毛竹林,阳光从叶隙漏下来,在地上洒了一地碎金。司机说前面就是茨坪,我此行的目的地——井冈山品茶工作室就藏在半山腰上。
工作室是栋老房子改的,白墙青瓦,檐下挂着风铃。推开门,茶香扑面而来。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大家叫他陈师傅。他正在炭炉前扇火,见我来,只抬头笑了笑:“来得正好,水刚响边。”
一杯茶的工夫
陈师傅泡茶的动作很轻,像是怕惊扰了什么。他不用茶漏,直接往盖碗里投茶。“这是本地土茶,”他说,“长在海拔八百米的地方,终年云雾养着。”热水冲下去的瞬间,茶叶在碗里舒展开来,像是在跳舞。
我问他泡茶有什么诀窍。他停下手中的动作,想了想:“说不上诀窍。就是看茶泡茶,看人泡人。”这话听着有点玄,但看他专注的神情,又觉得在理。他说每个来喝茶的人状态都不同,有的急躁,有的疲惫,得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。
茶汤是浅金色的,入口微苦,随即化开满口甘甜。说来奇怪,在城里喝惯了各种名茶,这杯简单的井冈山茶却让我忽然安静下来。窗外的蝉鸣远了,心里的杂念也淡了。
茶园里的清晨
第二天起了个大早,跟着陈师傅去他的茶园。露水还没干,每片茶叶都挂着水珠,亮晶晶的。他教我辨认茶叶的老嫩,说太嫩的没味道,太老的又涩口。“就像待人接物,”他随手摘下一片叶子,“都要恰到好处。”
在茶园里,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“井冈山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”这个词的分量。原来不止是喝茶,更是体验一种生活方式。陈师傅说,这些年他接待过很多人,有来散心的,有来找灵感的,还有单纯迷路的。“但不管是谁,来了就安静了。”他说这话时,正蹲在地上检查土壤湿度。
采茶的时候,他讲起这片山的历史。不只是革命往事,更多的是对于茶的记忆——哪个山头出产的茶最甜,哪年的春雨来得正是时候。听他娓娓道来,仿佛在听一首古老的歌谣。
回到工作室,我们用早上采的茶叶做了一道手工茶。杀青、揉捻、烘干,每个步骤都不急不躁。陈师傅说,现在机器制茶多了,但他还是喜欢手工的温度。“机器做的茶都一样,手工的每批都不同,就像人。”
茶香里的顿悟
临走前的下午,山里下起了细雨。工作室里就我们两个人,对着窗外雨打竹叶的景象喝茶。陈师傅破例泡了一道珍藏的老茶,说是十年前自己做的。
茶汤呈琥珀色,滋味醇厚得像陈年的故事。我们都没怎么说话,就这么静静地喝着。忽然想起在城里,每次喝茶都像是在完成任务,要么提神,要么应酬。而在这里,喝茶就是喝茶本身。
雨停的时候,陈师傅送我出门。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茶不分贵贱,适口为珍。生活也是这个理。”我忽然明白,这几天的井冈山茶园工作室品茗感受,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和解。
下山的路湿漉漉的,空气里还飘着茶香。后视镜里的工作室越来越小,最后消失在竹林深处。但我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留在了心里——比如那杯茶的从容,那个下雨午后的宁静,还有陈师傅那句“看人泡人”的智慧。这趟井冈山品茶之旅,收获的远不止茶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