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乡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新乡中学生叁小时50元通话
这两天在小区门口,总能听见几位家长在聊孩子打电话的事。其中一个妈妈皱着眉头说:“我家那孩子,昨天居然用50块钱跟同学聊了整整叁个小时!现在这些初中生到底哪来这么多话说?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在公交车上听到的对话。两个穿着校服的新乡中学女生靠在座椅上,一个边翻手机边说:“我妈说我这个月话费又超了,可我算过了,平均下来也就是50元3小时电话嘛,比去奶茶店坐一下午便宜多了。”另一个女生咯咯笑着附和:“就是就是,而且叁小时聊着聊着一下子就过去了。”
这通电话里到底藏着什么
说真的,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候真的不一样了。我们初中那会儿,家里有个座机就不错了,打电话还得盯着时钟,生怕超过五分钟被爸妈念叨。可现在呢?这些新乡初中生随手就能掏出智能手机,轻轻一点就能和同学聊上半天。这50元3小时电话,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我们当年买包零食那么简单。
我试着问过一个亲戚家的孩子:“你们打电话都在聊什么呀?”那孩子歪着头想了半天:“就是作业怎么做啊,班上谁和谁闹别扭了,周末要去哪里玩......有时候其实也没说什么重要的事,就是挂着电话各做各的作业,知道对方在线上就觉得很安心。”这话让我突然明白,或许这新乡中学生叁小时50元通话,买的不仅仅是一次聊天,更是一种陪伴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的通信套餐也确实花样百出。随便查了查,还真有不少适合学生的套餐,算下来确实能做到50元3小时电话。孩子们精着呢,早就把这些优惠摸得门儿清。
有位当班主任的朋友告诉我,她班上的学生甚至发明了“电话自习”———几个同学约好时间,接通电话后各自写作业,遇到难题就互相讨论。她说有一次查寝,看到有个学生戴着耳机一边写数学题一边小声说话,还以为在作弊,走近才发现是在和同学远程学习。
电话两头的世界
不过家长们的担忧也不是没道理。毕竟初中这个年纪,正是容易分心的时候。叁小时的通话,万一聊的不是学习呢?万一耽误了休息呢?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思考。
我认识一个挺开明的爸爸,他的做法有点意思。他发现儿子每个月都要花50元左右在电话费上,就把这笔钱直接列进了零花钱里,但要求孩子自己记录通话内容。结果没想到,这孩子真的认真记了起来,还在本子上画了各种通话时长和内容的图表。后来这个记录本居然成了他们父子聊天的话题,爸爸从中了解了很多孩子在学校的趣事。
其实想想,我们小时候不也总喜欢和好朋友在放学路上磨磨蹭蹭,不愿意分开吗?只是现在的孩子把这种陪伴搬到了线上。新乡中学生叁小时50元通话,某种意义上就像是数字时代的“一起回家”。
当然啦,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。要是天天都来这么一场马拉松式通话,那肯定会影响学习和休息。但偶尔一次的长聊,或许正是这些孩子们在繁重课业中放松心情、维系友谊的特殊方式。
前几天又遇到那位抱怨话费的妈妈,她笑着说后来和孩子达成了一个协议:每周可以有一次长通话,但要在作业完成之后。孩子也很乐意地接受了,甚至还主动提出要把通话中的趣事分享给她听。
看来,无论是50元3小时电话,还是新乡中学生叁小时50元通话,说到底都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寻找理解和陪伴的方式。作为大人,我们或许不该急着否定,而是试着去理解这通电话背后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