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西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靖西小巷情缘何处寻
靖西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这个问题突然冒出来时,我正坐在老茶馆二楼,看着青石板路上晃动的树影。木窗棂外,几个学生骑着单车叮铃铃穿过巷子,车篮里露出半个画板。
巷口卖糍粑的阿婆说,你们年轻人总爱问这个问题。她手里的木槌咚咚敲着糯米团,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皱纹的轮廓。叁十年前有个摄影师,每天清晨蹲在染布坊门口等光线,后来娶走了坊主家会扎染的姑娘。阿婆掀开蒸笼,白雾呼地漫开来:"那会儿哪有‘哪里有’这种问题,糍粑熟了自然有人闻着香味来。"
青石板上重迭的脚印
染布坊的蓝印花布还在风里飘摇,只是晾布架下换成了直播的年轻人。穿壮锦服饰的姑娘举着手机走过,银饰叮当声混着奥颈贵颈提示音。游客们举着导航软件在巷子里转圈,屏幕上的蓝色箭头不停打转——原来靖西小巷情缘何处寻,连卫星也说不清。
裁缝铺陈师傅踩着缝纫机,针脚细密如他在这里度过的四十年。"早些年巷子没这么宽。"他推推老花镜,"两户人家开窗能递一碗粥,姑娘从窗口垂下长辫子,楼下经过的后生就往发梢系木棉花。"说着用粉笔在布料画了道弧线,"现在窗对窗隔着空调外机,倒是你们总来打听靖西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。"
我突然想起什么,翻出手机里褪色的照片。二十年前父母在这巷子拍的订婚照,背景那棵木棉树现在已高过所有屋檐。树洞里有本牛皮纸封面笔记本,扉页写着"2003年4月17日,他今天第叁次路过我的窗"。
正在发生的下一个故事
暮色把染布坊的蓝布染成紫色时,我遇见整理相机的年轻人。他镜头里全是同一个穿蜡染裙的姑娘,在织布机前挽线的侧影,蹲在井台边冲洗靛蓝手指的瞬间。"巷子改造前最后一批手工染布人。"他给我看其中一张,姑娘回头时发丝间的光斑像洒落的蓝靛浆,"等拍到第一千张,就问她愿不愿意当这些照片永远的主角。"
茶馆老板娘拎着陶壶来续水,瞥见照片笑出声:"前年也有对情侣来找靖西小巷情缘何处寻,最后在晾布架下吵着要分手。"壶嘴倾泻的水柱在茶杯里打了个旋,"结果两人赌气各走巷子一头,绕了叁圈又在老榕树下撞见——巷子就这么大,能走到哪儿去?"
路灯次第亮起时,我看见染布坊姑娘悄悄往相机包里塞了盒东西。走近看是植物染的绢帕,包着几片新采的木棉絮。这大概就是靖西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最朴素的答案——它从来不在导航终点,而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身处。
倒春寒的晚风掠过巷子,把谁家晾晒的壮锦吹得像旗帜。或许明天又会有新的年轻人握着手机来回寻找,而蓝印花布依然在风里唱着不慌不忙的歌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