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梅州男子常走的小巷
老街拐角处那家腌面店的热气还没散尽,老陈就抹着嘴走了出来,很自然地钻进旁边那条青石板路。这条巷子窄得两个人并肩走都嫌挤,墙头的叁角梅却探出半个身子,粉紫的花瓣落在他的肩头。
你说梅州男人为啥总爱往这种小巷里钻? ? 我倒觉得,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就像客家人骨子里的性子,外面看着曲曲折折,里头却藏着说不尽的讲究。就说老陈吧,他在江北开了十几年出租车,城里哪条大路他不熟?可每天交班后,他偏要绕到这条小巷,就为买阿婆家那坛老萝卜干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傍晚时分最有意思。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娘酒香,谁家在做梅菜扣肉,光闻味道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。骑摩托下班的中年人,车把上挂着公文包,后座却绑着刚摘的青菜。他们在这头朝巷尾喊话:“叁叔公!晚上来食茶!”声音在两面老墙之间撞来撞去,最后落进某扇木门里。
这些梅州男人常走的小巷,早就不单是条近路。你仔细看,那个蹲在门口修单车的大哥,手里扳手拧着,耳朵却听着隔壁阿伯讲客家山歌的典故。骑楼下的理发师傅,边给老主顾刮脸边聊着今年的金柚收成。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,拼成了梅州男人最踏实的生活图景。
要说梅州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有什么特别,大概是这里的节奏刚好。不像新区的柏油路,车流催着你往前赶。在这巷子里,你可以停下来看看墙上的老窗花,或者蹲下来研究谁家门槛石上的刻字。上次我就见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,站在巷口犹豫半天,最后还是钻进去买了碗仙人粄,站在路边吃得满头大汗。
老巷新客
现在巷子里也多了些新面孔。有个从深圳回来的后生仔,把祖屋改成了工作室,专做客家文创。那天我路过,看见他正和几个老街坊比划着,说要给巷子里的老手艺拍短视频。老陈起初觉得他们瞎折腾,后来却主动把出租车停在巷口,给外地游客指路:“往里头走,第叁家木门的就是”。
雨水顺着瓦檐滴答落下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。老陈提着那坛萝卜干慢悠悠地走,遇见熟人就停下来聊两句。这条他走了半辈子的巷子,墙皮褪了色,地砖磨得发亮,连猫都认得他的脚步声。可每次转弯时,瞥见谁家院墙新冒出的牵牛花,或者听见哪扇窗户飘出的客家童谣,他总觉得这条巷子还能走出点新意思。
暮色渐浓,巷尾那盏路灯准时亮起。几个下班回来的男人聚在灯下,有人端着茶杯,有人拎着刚买的盐焗鸡。他们说的不是生意经,也不是大道理,无非是谁家孩子考了好学校,哪里的柚子特别甜。但这些平常话落在巷子里,就像夜来香悄悄绽放,香气丝丝缕缕地渗进每块砖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