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说法,叫“上海100米内学生约”。刚看到这标题时我还愣了一下,心想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?后来问了几个同学才明白,原来是指住在附近的学生们互相约着一起学习、玩耍。
想想还真是,现在大家都住在高楼里,有时候隔壁住着谁都未必清楚。但学生之间好像总有某种默契,只要在百米范围内,总能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。可能是小区里的篮球场,可能是楼下的奶茶店,也可能是周末的社区图书馆。
百米之内的小世界
我家楼下就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。几个穿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坐在花坛边,有的在讨论数学题,有的在交换课堂笔记。有次我好奇凑过去听,发现他们在准备物理竞赛,其中一个男生正手舞足蹈地解释着电路图。这种自发的学习小组,比在教室里正襟危坐有意思多了。
说到附近学子相约,上周我们楼就发生了件挺暖心的事。住在15楼的高中生小王,在电梯里贴了张便条,说想找几个同学一起晨读。没想到第叁天早上,楼下小花园就聚集了七八个学生。现在他们每天六点半准时在那里读英语,成了我们小区的一道风景线。
这种相约特别随意,不用提前好几天预约,也不用考虑交通问题。有时候就是放学路上遇到了,随口一问“待会儿要不要一起写作业”,就这么简单。这种随性的相处方式,反而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。
我表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她以前特别宅,放学就关在房间里。后来参加了楼里组织的“周末读书会”,不仅交到了好朋友,性格也开朗多了。她说最神奇的是,这些朋友就住在隔壁楼,以前却从来不认识。
现在想想,百米说远不远,说近不近,正好是个既能保持适当距离,又能随时见面的完美半径。在这个范围内,大家可以很快聚在一起,又不会因为太近而失去个人空间。
这种随缘的相约方式,或许正是大城市里学生交往的最佳模式。不需要刻意安排,不用考虑复杂的行程,就在家门口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。毕竟,最好的朋友可能就住在隔壁单元,最好的学习伙伴可能就在楼下等你。
看着现在孩子们能用这种方式相互陪伴,倒是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。虽然那时候没有这么方便的联系方式,但巷子里的孩子们照样会自发凑在一起写作业。时代在变,但这种朴素的相处方式,依然在以新的形式延续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