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平做服务的小巷子,恩平小巷服务点
在恩平老城区闲逛时,我偶然拐进了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骑楼,墙缝里钻出几丛青苔。正是午后,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照得发亮。
巷口有个修鞋的老师傅,戴着老花镜,手里活计不停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他抬头笑笑:“配钥匙在巷子中间,改衣服再往里走。”这话让我愣了一下——他竟一眼看出我在找什么。后来才明白,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其实是街坊邻居口耳相传的恩平做服务的小巷子。
巷子里的手艺人们
往里走,发现这里藏着不少手艺人。五金店的老板娘正帮人配钥匙,她不用机器量,拿起旧钥匙瞄一眼,就在砂轮上磨起来,火花四溅。隔壁裁缝铺里,阿姨踩着老式缝纫机,嘴里咬着几枚别针,含糊地说“明天来取就行”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些店铺都没挂醒目标牌。问起来,他们都说:“做的都是老主顾生意,靠大家介绍。”这种低调,反而让恩平小巷服务点在街坊中特别有名气。修家电的陈叔说得实在:“在这里开店,手艺要好,人更要实在。”
是啊,现在满大街都是连锁店,扫码下单虽然方便,却少了点人情味。而在这里,每个老师傅都会多和你聊两句,记得李阿姨的孙子快要高考,知道张大爷的腰不大好。
不仅仅是做生意
走到巷子深处,看见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下棋。旁边理发店的阿玲抽空端出几杯凉茶,顺手把王奶奶买的菜先放在她冰箱里——王奶奶有关节炎,拎重物上楼不方便。
这种邻里之间的照应,可不是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有的。恩平做服务的小巷子之所以让人留恋,不只是因为手艺好,更因为这里保留了那种久违的社区温情。五金店老板笑着说:“我们这几家店啊,早上谁家煮了红薯都会分一分,不像做生意,倒像个大家庭。”
住在巷口的年轻人小刘告诉我,他现在宁愿多走几步路来这里修手机:“别的地方修完就完了,这里的赵师傅会主动告诉我平时怎么保养,好像多了个懂技术的朋友。”
天色渐晚,巷子里飘起饭菜香。我慢慢往外走,回头看了眼这条恩平小巷服务点,忽然明白了它存在的意义。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今天,这样的地方提醒着我们:生活中最珍贵的,可能正是这种不慌不忙的细致,和人与人之间朴素的信任。
修鞋的老师傅正在收摊,看见我便说:“下次鞋底开胶直接拿来,用不了几个钱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暖暖的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其实守护着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味道——那种味道,叫做人情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