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泄火的小巷子,敦煌烟火的小巷景致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1:21:05 来源:原创内容

敦煌烟火的小巷景致

那天下午四点,我拐进这条巷子时,太阳正斜斜挂在土黄色墙头。巷口卖杏皮水的老人说,这条巷子以前不叫这名儿,是后来人们给起的。我问他原名是什么,他笑着摇摇头,递给我一杯琥珀色的饮料,冰块撞着杯壁叮当响。

越往深处走,越能理解"泄火"二字的由来。敦煌的白天热得像个蒸笼,可这条巷子却格外清凉。两侧土墙挤得很近,留下窄窄的天空,墙根处不知谁家泼了水,青石板路上泛着潮湿的深色。有户人家在墙头摆了几盆仙人掌,绿得发亮,给这片土黄添了点生气。

忽然闻到一股烤馍的香气,循着味道望去,是个裹着头巾的妇女在自家门口支着炭炉。她看见我,也不招呼,继续翻动着铁架上的馍饼。馍饼渐渐变得金黄,香气更浓了。我买了两个,烫得左手倒右手,咬下去的瞬间,外脆内软,麦香扑鼻。

再往前走,遇到个坐在门槛上刻石头的老人。他戴着老花镜,手里攥着凿子,一点一点在青石上敲打。我蹲下来看,他在刻飞天,衣裙的褶皱已经初具形态。"这活儿干了多久了?"我问。他抬头眯眼看看我,又低头继续敲打:"叁年咯,闲着也是闲着。"凿子落下,石屑飞溅,在阳光里闪闪发光。

巷子突然拐了个弯,眼前豁然开朗。原来这里有口老井,井沿被绳子磨出深深的凹槽。几个孩子围着井边玩耍,用桶打上来的水泼着玩。水花在阳光下变成彩虹,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。有个小男孩跑过来递给我一朵蔫蔫的野花,然后又害羞地跑开了。

这时夕阳开始西沉,把整条巷子染成了橘红色。我突然明白,这条巷子为什么能"泄火"——不是因为它有多凉爽,而是这里的节奏慢得让人心安。在敦煌这样游客扎堆的地方,能有这么个角落保留着原本的生活气息,实在难得。

烤馍的妇女开始收摊了,刻石老人也收拾工具准备回家。孩子们被大人唤回去吃饭,巷子里渐渐安静下来。我站在巷子中间,看着两侧土墙从橘红变成暗红,最后沉入暮色。有窗户亮起暖黄的灯光,炒菜的香味飘出来。

走出巷子时,我又回头看了一眼。它静静地卧在暮色里,像个沉默的秘密。我想,明天游客们还会挤满鸣沙山和月牙泉,但很少有人知道,在敦煌的某个角落,藏着这样一条能让人静下来的小巷子。这里没有壮观的景色,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。

回到酒店,摸出兜里那朵被压扁的野花,小心地夹进笔记本。敦煌泄火的小巷子啊,它泄的不是天气的炎热,是心里的燥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