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远小粉灯一条街,抚远夜光小巷风情
要说抚远这地方啊,最让我惦记的还真不是江鱼,反而是那条出了名的小粉灯一条街。这不,趁着周末闲着,我又晃悠过来了。
傍晚五点半,天色将暗未暗,整条街突然就活络起来了。各家店铺门口那淡粉色的灯光次第亮起,不刺眼,温温柔柔地晕染开,把整条青石板路都照得暖融融的。你说怪不怪,这光看着就让人心里头踏实,像是老熟人打招呼似的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顺着灯光往里走,那股子热乎劲儿就扑面而来了。烧烤摊子支在路边,炭火噼啪作响,油脂滴下去“滋啦”一声,香味直往鼻子里钻。老板娘系着围裙,一边翻动着肉串,一边和熟客唠嗑:“老样子?多放辣是吧?”这抚远小粉灯一条街啊,说白了就是咱老百姓的深夜食堂。
再往前溜达,手工艺品店里的老师傅正借着灯光打磨一个鱼骨雕。他手特别稳,眼神专注,那小小的刻刀在他手里像是活了一样。我站那儿看了好一会儿,他也没赶我,偶尔抬头笑笑,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。这条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,它不光是吃饭的地儿,还能看见好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。
路过一家卖俄式列巴的小店时,我没忍住推门进去了。刚出炉的面包香气实在勾人。店主是个胖胖的大姐,她挺自豪地说她家的老面酵头传了叁代人。“你摸摸看,这面包瓷实着呢,”她递过一块样品,“跟那些机器做的不一样,得有嚼头。”我咬了一口,麦香浓郁,确实筋道。
走着走着,天色完全黑透了,可这抚远夜光小巷风情反倒更浓了。粉色的光影里,人影绰绰,笑语声、炒菜声、偶尔传来的手风琴声,全都混在一起,热闹却不吵闹。有对老夫妻慢悠悠地散步,老爷子手里还拎着刚买的鱼干;几个年轻人坐在大排档里,就着毛豆和烤串喝啤酒,聊得正起劲。
说来也怪,这灯光看久了,竟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煤油灯。也是这么暖暖的色调,只不过那时灯光摇曳,而现在这条街的灯光稳定又安宁。时代变了,可人们对那种温暖光亮的依恋,好像从来都没变过。
在街角的水果摊前,我停下脚步买了点当地产的蓝莓。摊主小姑娘很实在,挑的都是个头大的,“自家采的,甜着呢。”她笑着说。旁边是她弟弟,正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,就着小粉灯的光,写得特别认真。这景象,平凡又动人。
夜色渐深,我开始往回走。回头望去,整条街还在那里发着光,像是一条温暖的河,静静流淌在这座边境小城里。那些光点连成一片,不仅照亮了脚下的路,好像也把人的心都照得亮堂了。
下次你来抚远,别光顾着看界江,晚上一定得来这条街走走。不用特意找什么攻略,就这么随意逛逛,吃串烧烤,看看手艺,和当地人聊两句。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,才是这地方最打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