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赤水站前小街风貌
赤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要是不留心还真容易错过。灰扑扑的巷口夹在两栋旧楼中间,像本被翻旧了的书,等着有心人打开。
巷子窄得很,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雨天淌着水光,晴天泛着温润。墙根处总汪着些青苔,绿茸茸的,看着就觉着凉快。巷子不深,站在巷口能望见那头的光,可走起来总觉得慢,像是时间在这儿打了个盹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早晨六七点钟,巷子就活泛起来了。卖豆浆的彭嫂五点多就支起摊子,她那儿的老石磨转起来吱呀呀的,豆香飘得满巷都是。“现磨的咧——”她这声吆喝比闹钟还准。隔壁理发店的陈师傅刚卸下门板,手里那把推子用了十几年,闭着眼都能给人理出利索发型。他说这条赤水站前小街风貌啊,全在这些老手艺里。
午后太阳斜斜地照进来,把半条巷子染成暖黄色。这时候最热闹的是老李家的杂货铺,几个老街坊凑在店门口下象棋。你走个车,我跳个马,争得面红耳赤时,老李就从冰柜里掏出几瓶啤酒:“消消火,这局算我的!”其实谁会计较输赢呢,不过是找个由头说说话。
傍晚时分,家家窗口飘出炒菜的香味。二楼的王奶奶总是在这个点坐在巷口,她说要等孙子放学。其实孙子都上大学了,她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。有时她会指着赤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说:“以前这儿能听见火车汽笛声,现在都听不着喽。”语气里说不清是遗憾还是别的什么。
巷子尽头有家修鞋铺,张师傅守了叁十多年。他那台老式补鞋机踩起来哐当哐当的,像是给巷子打着拍子。有人劝他换个电动的,他直摆手:“这声儿多好,街坊们听见就知道我在这儿。”确实,这声音成了巷子的一部分,哪天要是听不见了,心里反倒空落落的。
夜深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,值夜班的小赵正整理货架。偶尔有晚归的旅客从火车站过来买泡面,他会好心提醒:“火腿肠在第二个货架,加一根更顶饱。”这大概就是赤水站前小街风貌最真实的模样——不惊艳,但踏实。
住在叁楼的刘老师说,她最喜欢下雨时的巷子。雨点打在青瓦上,滴滴答答的,像在讲古老的故事。孩子们撑着伞跑过,花花绿绿的,给灰蒙蒙的巷子添了些亮色。这时从窗口望出去,整条巷子雾蒙蒙的,美得像幅水墨画。
要说这条巷子有什么特别,还真说不上来。它普通得就像我们记忆里都有的那条小街,可偏偏让人惦记。也许是因为这里还留着些老味道——磨豆浆的石磨,补鞋的机器,还有那些认识了几十年的老邻居。在什么都变快的今天,这条巷子还按着自己的节奏,不紧不慢地过着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