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鲁番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传随到200元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“吐鲁番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”的消息,乍一听还挺新鲜的。你说这大热天的,吐鲁番温度计都快爆表了,这群学生哪来的精力搞服务?我特意找人打听了一圈,发现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。
原来这是当地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勤工俭学项目。葡萄架下长大的孩子实在,说200块就真收200块,绝不中途加价。有个大二男生告诉我,他们接的活儿特别杂——帮游客拍沙漠写真,带路找最甜的哈密瓜田,甚至还能教两句维语。有个广东来的阿姨第一次骑骆驼紧张得直冒汗,两个学生一左一右陪着走了叁公里,最后阿姨硬要多给钱,他们摆摆手就跑。
烈日下的约定
我见过他们随身携带的帆布包,里面装着湿纸巾、藿香正气水和充电宝。下午叁点地表温度能烤熟鸡蛋,他们照样准时出现在交河故城门口。有个叫艾力的男生说得实在:“暑假两个月,挣够下学期生活费就行。我们熟悉这儿每棵白杨树的影子,知道哪家晾房里的葡萄干最饱满。”这话听着让人心疼,又让人佩服。
现在很多旅游城市都有所谓“深度游向导”,动不动开价五六百。相比之下,学生服务随传随到200元确实良心。不过他们也闹过笑话,有次几个学生带游客去火焰山,结果自己先中暑了,反而被游客照顾了半天。后来他们的包里就常备解暑药,还学会了根据客人体力调整行程。
这种服务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真诚。他们不会机械地背诵导游词,而是像给远房亲戚介绍家乡那样,指着巷子口的馕坑说“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打馕”。有游客想买纪念品,他们会直接带去相熟老乡家的葡萄园,称重时还帮着砍价。这种带着体温的陪伴,比冷冰冰的电子讲解器有意思多了。
晚上十点站在青年旅社天台,还能看见他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巷子里——刚给迷路的背包客送完行李,又要去帮人修卡住的无人机。月光洒在那些晒得黝黑的脸上,突然觉得“吐鲁番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”不只是个标题,更像是这座城市跳动的心脏。
或许明年暑假再来,会在某个葡萄架下遇见正在当向导的学弟学妹。这种代代相传的默契,比坎儿井的流水还要绵长。当别处都在讨论础滨替代人工时,在这里,一双及时伸出的手,永远比手机导航更让人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