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学生品茶上课,学生茶艺课堂体验
走进贺州这所学校的茶艺教室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茉莉花香,十几个学生正小心翼翼地握着青瓷盖碗,跟着老师的动作轻嗅茶汤。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水流注入茶杯的潺潺声,这场景让人恍惚——究竟是课堂还是茶社?
坐在角落的初二学生小陈告诉我,他第一次端茶壶时手抖得厉害:“我妈还说学这个耽误功课,可现在我能静心泡一壶茶陪她聊天了。”他边说边展示刚学会的“凤凰叁点头”,手腕起落间,水柱在杯中画出流畅的弧线。窗外操场上传来篮球落地的声音,却丝毫没打扰这方天地里的专注。
当茶香飘进教室
这门特别的课程安排在每周叁下午。起初有家长嘀咕:“难不成要培养茶叶推销员?”其实课程设计者王老师早有考量。她翻着教案解释:“茶艺课练的不只是手法。孩子们要辨认六类茶叶,了解不同水温,还得学习茶礼茶德。”说着她指向正在练习敬茶姿势的一组学生,“你看那个总坐不住的男生,现在能安静完成整套冲泡流程了。”
确实,在这间教室看不到急着赶作业的学生。穿校服的少男少女们围在茶席旁,时而观察茶叶舒展的姿态,时而记录茶汤色泽的变化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和同伴讨论:“我发现第二泡的回甘更明显”,那种认真的劲头,不亚于解出一道数学压轴题。
这种独特的学生茶艺课堂体验正在改变着校园生活。课间走廊里,常能看到学生们互相交流冲泡心得。高叁的林同学说起他的发现:“以前困了就灌咖啡,现在学会用不同茶类提神。绿茶清新,红茶温润,比碳酸饮料健康多了。”他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里,总泡着家乡昭平的绿茶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门课还串起了多学科知识。地理老师会讲茶叶生长的风土条件,历史老师延伸茶马古道的故事,生物课则分析茶叶中的茶多酚。同学们笑称这是“最香的跨学科项目”。
茶艺老师记得有个特别害羞的女生,第一次演示时紧张得打翻了茶海。经过半年练习,现在不仅能从容主持小组茶会,还在市级比赛中拿了奖。“当她端着茶盏对我说‘老师请用茶’时,眼里闪着的光,比任何分数都让人欣慰。”
随着课程推进,贺州学生品茶上课渐渐成为校园新常态。学生们把茶席搬进文学社,伴着茶香诵读诗歌;在社团招新时设置茶席接待新生;甚至自发组织了“校园茶文化周”。这些变化让人看到,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年轻土壤里生根发芽。
暮色渐染时,茶艺教室依然亮着暖黄的灯。几个学生还在反复调整注水的高度,试图冲出更绵密的泡沫。或许正如一位老茶农所说:茶叶要经过揉捻才能释放香气,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,也在沉淀着属于自己的韵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