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小红书之约,阿拉山口小聚书约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2:41:15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在阿拉山口的风里,我忽然想起那个午后刷到的帖子。手机屏幕上跳出一行字:"有人在阿拉山口读书吗?带本《边城》周五见"。配图是山口那块标志性的巨石,还有一本磨毛了书角的旧书。这个阿拉山口小红书之约,莫名让我心动了。

说实话,我压根不知道会遇见谁。可能是退休教师,可能是跑货运的司机,甚至可能压根没人来。但揣着那本刚从箱底翻出的《边城》,我还是来了。戈壁滩上的风吹得书页哗哗响,倒像是替我先翻起了故事。

山口的风与书页声

等到第叁个周五,终于等来了第一位书友。是个皮肤黝黑的养路工,他从工具包里掏出用塑料袋包了叁层的《边城》,不好意思地说每次都是在道班休息时读几页。我们坐在背风的石头后面,他指着书里描写渡船的段落,说这让他想起小时候坐过的溜索。

后来人渐渐多了。有个在口岸做翻译的姑娘,每次都带俄文版的书来;还有个开农家乐的老板娘,总捎来自家晒的杏干。我们不怎么聊深奥的文学理论,反而常说起书里的某句话怎样照进了现实。比如讨论翠翠的等待时,那个总穿铁路制服的年轻人忽然说,他女朋友也在等他调回乌鲁木齐。

阿拉山口小聚书约记就这么成了习惯。有时在口岸的休息区,有时在某个朋友的店里。书倒是读得时断时续,毕竟大家工作都忙。但那种翻开书就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和你看着同一行字的感觉,挺奇妙的。就像在茫茫戈壁上,突然看见远处也有灯火在闪。

最意外的是发现了本地的写作者。那位总坐在角落记录的老先生,某天居然拿出自己打印的诗集。诗句写的全是山口的风、过往的列车、界碑旁开的花。我们传阅着那些带着打字机痕迹的纸页,忽然觉得这片土地上的故事,比任何名着都更有温度。

现在偶尔翻看手机,还能刷到新的阿拉山口小红书之约。有时是相约去捡戈壁石,有时是分享哪家拌面好吃。但那条最初的读书约定,像颗种子似的,在这片粗粝的土地上悄悄发了芽。或许重要的从来不是读什么书,而是在这个匆匆忙忙的世界里,还有人愿意为文字停留片刻。

上周末又起风了,我们改在车站候车室聚会。玻璃窗外是绵延的雪山,屋里飘着奶茶香。有人正在读描写边境贸易的段落,而远处恰好有汽笛声响起。那一刻,书页内外的生活,奇妙地重迭在了一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