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昌都学生约见优惠活动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帖子,“昌都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这个标题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,点进去才发现原来是个家长组织的周末研学活动。说起来也挺巧,他们这个昌都学生约见优惠活动正好解决了我们家的难题——孩子周末总窝在家里刷手机,我们正愁没地方让他出去走走呢。
组织者王老师是本地中学的退休教师,我在文化公园见过他带着十几初中生认植物。那天太阳挺大,孩子们都戴着遮阳帽,围着王老师手里那株开着蓝花的植物问个不停。“这叫绿绒蒿,咱们昌都高原本来的品种。”王老师抹了把汗,“你们知道吗?以前牧民都拿它入药...”有个胖乎乎男生举手说在爷爷的藏药书里见过,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活动背后的故事
其实这个500元定价来得挺不容易。王老师和我聊过,他们最初打算收800,后来几个家长凑一块儿算了笔账——租车、材料、保险这些固定开支省不了,那就从其他方面想办法。有个在旅游局工作的家长联系了本地的非遗传承人,说好周末带孩子们体验藏族手工艺,人家只要了点材料费;还有个开餐馆的家长负责准备午餐,简单健康的藏式套餐,成本控制得恰到好处。
我儿子参加的是上周末的“寻找茶马古道”活动。早上九点集合时他还睡眼惺忪的,等到了澜沧江边的古道上,整个人都精神了。带队的是本地文化馆的讲解员,指着那些被马蹄磨得光滑的石块说:“你们脚下这条路,明清时期每天要过几百匹骡马...”孩子们轮流试着扛了扛仿制的茶包,没走几步就累得直喘气。我儿子回来跟我说,他现在特别能理解历史书上说的“马帮艰辛”是什么意思了。
这种昌都同城约初中生的活动最让我满意的是,它不像旅游团那样走马观花。上次他们去参观藏香制作,不光看演示,每个人还亲手搓了藏香。我儿子把他做的那几根细细弯弯的藏香宝贝似的带回家,虽然模样不太好看,但点燃后满屋都是柏木和草药的清香。他奶奶特别高兴,说这孩子终于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了。
现在每周五晚上,我家孩子都会主动问周末有没有安排。上次他们去写生,地点在强巴林寺后面的山坡。我本来担心他坐不住,结果他愣是对着寺庙金顶画了两个小时。虽然画得比例有点奇怪,但那种专注劲儿让我和他妈特别欣慰。回来路上他还和同学讨论光线角度的问题,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。
记得有次活动遇上下小雨,我本来想着可能要取消了,没想到群里的家长都说小雨正好感受高原的不同景色。孩子们穿着雨衣在田野里认农作物,有个女孩发现土拨鼠洞兴奋得直叫。后来他们在牧民帐篷里喝着热奶茶听故事,反而成了最难忘的经历。这样的昌都学生约见优惠活动,确实比单纯的游玩有意义多了。
现在这个活动在家长圈里慢慢传开了,每次报名都得抢。不过组织者挺有原则,坚持小班教学,说人多了效果就打折扣。最近他们在筹划新的主题,好像要带孩子们去采访本地老工匠,学习传统金属锻造工艺。我儿子已经开始期待了,天天问什么时候能去敲铜器。
说来也怪,这五百块钱花出去,换来的不只是孩子几次外出活动。现在他手机玩得少了,周末作业也安排得更合理了——说是要腾出时间参加活动。前几天居然主动去图书馆借了本《昌都风物志》,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。我们小区好几个家长都在打听,想给自己孩子也报上名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