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哪里有200元爱情,临江200元爱情何处寻
临江哪里有200元爱情?这个问题最近总在脑子里打转。那天傍晚路过西街口,听见两个阿姨在闲聊,一个说现在年轻人谈感情都讲实际,另一个直摇头:“哪儿像我们那会儿,一碗面就能处对象。”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,是啊,现在两百块能买到的真心还多吗?
顺着老城区往南走,到了永安桥头。这里藏着几家旧式茶馆,竹帘半卷,藤椅吱呀。最里头那家“春风茶馆”,老板娘总系着蓝布围裙。我亲眼见过一对小年轻,男孩点了两份五块钱的茶,女孩捧着热腾腾的玻璃杯,两个人分着吃自带的花生,说说笑笑一下午。老板娘说这样的孩子每周都来,临江哪里有200元爱情?或许这份简单就是答案。
城市另一端的答案
新区的年轻人有他们的活法。大学城后面的“拾光书店”,靠窗位置永远满座。叁十八块的饮品可以续杯,不少情侣在这里共享一本书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告诉我,他和女朋友每周末都来这儿,各自写论文,偶尔抬头相视一笑。“比看电影实在,”他推推眼镜,“看得见对方的认真模样。”
更意外的是江滨公园。晚上七八点,长椅上总是坐满人。卖荧光气球的大叔说,他见过最久的一对,从春天坐到秋天,就着江风聊不完的话。有次女孩靠在男孩肩上睡着了,男孩一动不动坐了两小时。“现在这样的不多了,”大叔扯了扯手里那串发光的气球,“都忙着刷手机喽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临江200元爱情何处寻?菜市场里也有故事。早上六点的水产区,总能看到老陈夫妇。老陈挑鱼,妻子就在旁边拿着环保袋。挑好了鱼,老陈会顺手给妻子买支五块钱的糖葫芦,像哄小孩似的。卖鱼的大姐打趣他们:“几十年了还这么腻歪。”老陈笑着回:“她跟我吃苦的时候,连糖葫芦都舍不得买。”
这些零散的见闻让我想起邻居张奶奶。她阳台永远晾着老伴的中山装,虽然老人已经走了叁年。有次我去送东西,看见她对着空荡荡的衣服发呆。“那时候啊,”她慢慢地说,“他骑自行车载我绕临江城一圈,最后停在供销社门口,花两毛钱买了根红头绳。”她摩挲着手里那根褪色的头绳,“这就算定情物啦。”
现在年轻人压力是大。闺蜜上个月分手,说男友连电影票都要础础。可上周我在便利店,撞见个男孩偷偷往女友包里塞她爱吃的蛋黄酥,小票上写着十八块五。收银员笑着说:“这男孩每周都来,记得那姑娘所有口味。”
所以你看,临江200元爱情何处寻这个问题,或许不该用金额来衡量。老茶馆里五块的茶,书店里叁十八的咖啡,菜市场五块的糖葫芦,甚至便利店十八块的蛋黄酥——这些碎片拼凑出的,是这座城市里最普通的温情。它们藏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,藏在愿意为对方停下脚步的瞬间。
华灯初上时我又经过西街口,那对闲聊的阿姨已经散了。街角的花店正在打烊,有个穿校服的男孩急匆匆跑来,用皱巴巴的纸币买了最后一支玫瑰。他转身跑向等在路灯下的女孩,那身影很快消失在暮色里。花店老板低头整理着空桶,轻轻哼起多年前的老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