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那里有站小巷的,桐城那条有站的小巷
每次路过桐城那条有站的小巷,我都会放慢脚步。巷口那个褪色的站牌斜斜地立着,像在等人,又像在讲述什么。
要说这巷子有什么特别,其实也就是条普通的青石板路,两侧的老墙爬满青苔,晾衣绳在头顶荡悠悠的。可偏偏巷子中间有个公交站,这就让整条巷子活了起来。早晨七八点最热闹,买菜的阿姨、上学的小孩、赶公交的年轻人,把安静的巷子搅得热气腾腾。等这阵忙乱过去,巷子又回到它原本的样子,只剩几个老人家坐在自家门口摇扇子。
站台边的老手艺
车站旁边有个修鞋摊,老师傅在这摆了叁十年。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搬去热闹点的地方,他手里继续忙活着,头也不抬:“这里好啊,等车的人闲着没事,就会来找我补个鞋、聊聊天。”确实,他的小板凳上从来不缺人。等车的间隙,补个鞋跟、换个拉链,时间刚好。
巷子深处有家早餐店,老板娘记得不少熟客的口味。“李叔不要葱花,王阿姨要多加辣”,她总是一边舀着豆浆一边念叨。很多人明明可以在家门口买早饭,却偏要多走几步来她这里,就为坐在巷子里吃上热乎乎的一口。你说奇怪不,这条巷子好像有种让人惦记的魔力。
桐城那里有站小巷的,这个说法挺有意思。不是“有车站的巷子”,而是“有站小巷的”——站成了巷子的一部分,像是它与生俱来的特质。我猜最早这么叫的人,一定也感受到了这种奇妙的融合。
巷子里的四季
春天雨水多,青石板被洗得发亮,站牌上的字反而更清晰了。夏天梧桐树撑开一片阴凉,等车的人不用撑伞。到了秋天,黄叶铺了一地,车子开过窸窸窣窣的响。冬天最温暖,从巷子口就能闻到各家各户的饭菜香。
去年巷子整修,说要拆了站牌,把公交车改到旁边的大路上。那几天,修鞋师傅没出摊,早餐店老板娘也愁眉苦脸的。巷子里的老住户们聚在一起商量,最后不知怎么说服了上面,站牌留了下来。后来我问怎么回事,住巷尾的张奶奶神秘地笑笑:“我们跟他说,这站牌啊,就像巷子的魂儿,挪走了,巷子就不是巷子了。”
是啊,桐城那条有站的小巷之所以特别,就在于这个站让它既连着外面的世界,又守着自己的节奏。公交车来来往往,带去又带回不同的面孔,而巷子始终在那里,不慌不忙。
昨天下午又经过那里,看见几个孩子在站牌下玩跳房子,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。修鞋师傅眯着眼睛打盹,早餐店已经在准备明天的食材。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,平凡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时间流逝。可当你仔细看,会发现墙上的青苔又厚了一点点,站牌上的漆又淡了几分。
也许再过些年,巷子还会是这条巷子,站还是这个站。不同的只是来来往往的人,和他们带到这里的故事。桐城那里有站小巷的,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的说法,大概会一直传下去吧,毕竟它说的不只是个地方,更像是很多人的一个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