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口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寻找海口150的爱之街
拐角遇到老茶馆
那天下午太阳有点晃眼,我站在得胜沙路口的骑楼下发呆。手里攥着张泛黄的信纸,上面就写着一行字:“海口150的爱情在哪条街”。这是我爷爷留下的,他说五十年代在这条街上遇见奶奶时,兜里正好装着150块钱——那是他半年工资。
说实话,刚开始我觉得这事挺玄乎。这年头连感情都能快递上门了,谁还满大街找什么150的爱情?可家里老相册里那张照片又让我放不下:奶奶靠在骑楼廊柱上笑,身后斑驳墙面上隐约能看到“150”的蓝漆数字。
得胜沙这些老街道现在可是大变样了。网红奶茶店开着,游客举着自拍杆,但往巷子深处走,还能闻到老爸茶飘出来的香味。我在杂货店买水时顺口问了句,店主挠头笑:“150?是不是以前信用社的门牌?早拆啦!”
钻进一家旧书店避暑,老板正在听琼剧。听说我在找和150有关的旧事,他眼睛一亮:“街尾裁缝铺的阿婆,她家门槛都被踩矮叁寸喽。”这话把我好奇心勾起来了。
裁缝铺子藏在岔巷里,阿婆正在踩缝纫机。听说来意后,她停下活儿,眼神飘向窗外:“150啊...不是门牌,是当年电影院包厢票价,150块能坐六个人。”她耳根微微发红,“我俩就是在那儿相的亲,现在这电影院改成火锅店了。”
梧桐树下的约定
继续往前走,在解放西路碰到个练书法的老伯。他用水笔在地上写行书,听说150的事,笔锋一转写出“壹佰伍拾”:“当年在这棵梧桐树下,我给我老伴写过这叁个字。那会儿刚参加工作,攒了五个月凑够150块,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带她兜风。”
他说着说着自己先笑了,指着对面商场:“就那儿,以前是百货公司。自行车早骑坏了,去年金婚她又买了辆共享单车,非让我载她绕两圈,把孙子羞得扭头就跑。”
这时有个大妈提着菜篮子经过,插了句话:“你们说150?我结婚时嫁妆就是150斤粮票,用红布裹着从博爱路抬过来,街坊都说这新娘子实在!”周围几个老海口都乐了,七嘴八舌说起自家故事。
我突然有点明白了。这150从来不是某个具体地址,就像阿婆说的电影院,老伯说的百货公司,现在连影子都找不着了。但那些年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温情瞬间,却变成故事留了下来。
转回中山路时华灯初上,骑楼灯带亮成一片。游客在自拍,情侣在糖水铺分一碗清补凉,外卖小哥对着手机柔声说“很快到家”。我摸了摸口袋里那张信纸,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:“让一让!”回头看见个小伙子抱着巨大花束跑过,包装纸上粘着张发票,金额刚好是150块。
或许爷爷想让我找的,从来不是某条特定的街。就像此刻海风裹着椰香吹过脸颊,那些属于海口的、鲜活的、正在发生的爱情,其实就散落在每一条寻常巷陌里。只要还有人愿意花150块买一束花,冒着汗跑去见想见的人,这条寻找海口150的爱之街的路,就永远不会有尽头。
信纸被我折成纸飞机放进了邮筒,寄给明年今日的自己。说不定哪天某个转角,就能遇见属于我的那个“150”故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