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宁全套也是一次吗,济宁全套仅此一回
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“济宁全套也是一次吗”这样的讨论,刚开始我还纳闷,这到底是在问什么呢?
后来跟几个老同学聊天才恍然大悟。原来大家关心的不是什么具体服务,而是现在生活中那种“赶场子”似的体验——不管是旅游套餐还是健身课程,说是全套服务,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。
那些年我们遇到的“一次性”服务
记得去年在济宁老城区参加了个文化体验活动,宣传册上写得特别丰富:剪纸、泥塑、品茶,说是能深度感受本地文化。结果每个环节都像在赶火车,老师演示完就催着我们动手,还没找到感觉呢就被带到了下一个项目。整整叁个小时,确实把项目都走了一遍,但要说真学到了什么,好像也说不上来。
这种“济宁全套仅此一回”的感觉,在生活中还真不少见。就像上次我买的那个烘焙课,广告上说“一次课程学会六种甜品”,实际上每种都是走马观花。回到家想自己再做,步骤全忘了。
这种体验让我想起小时候,家门口那位做糖人的老师傅,他手把手地教,一个图案能反复练习好几天。虽然学的花样不多,但每个细节都刻在了记忆里,到现在我还记得怎么画那个小兔子呢。
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同一种体验?
现在的生活节奏确实快,很多人都是趁着周末或假期出来放松,想着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体验几种项目。商家为了迎合这种需求,就把各种内容打包成“济宁全套”,表面上看起来丰富多彩,实际上每个环节都只能浅尝辄止。
我有个朋友在旅行社工作,他说现在最畅销的就是这种“一站式”产物。“大家来了就想把所有的都看遍,深度的反而没人选。”他说这话的时候挺无奈的。
可是反过来想,我们真的从中获得满足了吗?上周去参加了个手作市集,看着那些能安静坐一下午、专心做一个皮具的年轻人,我突然觉得,也许慢下来才是真正的奢侈。
说到底,“济宁全套也是一次吗”这个问题,其实是在问:我们到底要的是完成任务似的打卡,还是真正能留在心里的体验?这个问题,还真值得琢磨琢磨。
前几天在咖啡馆听到两个人在聊天,其中一个说最近去了济宁的那个新开的文创园,每个工作室都转了转,拍了不少照片。另一个人问他最喜欢哪个部分,他想了半天却说不上来。
这让我想起之前去云南旅行,在一个小村子里住了一星期,就跟着当地的阿姨学扎染。虽然只学了这一样,但那种专注的感觉,到现在都记忆犹新。每次看到家里挂的那块自己染的布,都能回想起那段安静的时光。
现在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太多选择,有时候选择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选。就像面前摆着满汉全席,每道菜都尝一口,到最后记住的反而是最开始吃的那道家常菜。
也许下次再遇到“济宁全套”的时候,我们可以问问自己:是想要广度还是深度?是想要数量还是质量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全看每个人当下的需求。但至少,我们可以多一个选择的维度,而不是被营销话术带着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