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少年家教时薪相近价位
巷子口的闲聊
夏日的傍晚,我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买水,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妈妈的对话。“你知道吗?老张家那个初二的娃,就是成绩特好的那个,现在给人做家教呢!”另一位阿姨扶了扶眼镜,语气里带着惊讶:“才初二?能教啥呀?”“听说是教小学数学,一小时这个数。”她伸出五指比划了一下。“五十块?哎哟,那跟大学生家教价钱差不多嘛!”
这段偶然听来的对话,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内江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这个价格确实有点意思。我邻居家请的大学在校生,教初中英语也就是这个价。这么一比,少年家教的时薪还真是挺有竞争力的。
为什么家长愿意买单?
这事儿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,但仔细想想,好像又在情理之中。我表姐上个月就给儿子找了个高一的学生补课,效果出奇的好。用她的话说:“那孩子解题思路跟我们家娃特别接近,讲的都是学校老师刚教过的方法,比请个老教师还管用。”
确实啊,这些少年家教自己刚从小学升上来没多久,对知识点记忆犹新。他们更懂得同龄人在哪个环节容易卡壳,用的是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。就像我小侄子说的:“我们老师讲课太快了,但是小明哥哥(他的家教)会跟我一起慢慢想。”
而且现在很多家长也精打细算,请专业老师动辄一两百一小时,而少年家教时薪相近价位,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花小钱办大事,谁不愿意试试呢?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“小老师”现象也不是人人都叫好。我家楼下退休的王老师就摇着头说:“孩子教孩子,知识点会不会讲偏了?教学还是得讲究系统性。”
藏在零花钱背后的价值
换个角度想想,这些少年家教得到的,可能远不止那五十块钱。我同事的儿子也在做家教,那孩子以前性格挺内向的,现在为了讲课,愣是把自己练得能说会道。每次拿到课时费,他都会仔细地记在小本子上,那种成就感,比钱更重要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做这个。我观察过,能当小老师的,一般都是基础特别扎实的。他们得先把自己学明白,才能去教别人。这本身也是个复习巩固的过程,算是双赢。
现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很多家庭都在精打细算。少年家教时薪相近价位这个现象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。家长们变得务实了,不再盲目追求“名师”,而是更看重实际效果。
其实啊,教育这件事,最重要的还是合适。就像买鞋,不是越贵越好,合脚最重要。无论是请大学生还是请中学生,能让孩子听懂的,就是好老师。
夜幕降临,巷子口又传来孩子们的笑声。那个14岁的小家教刚结束今天的课程,正背着书包往家走。看着他蹦蹦跳跳的背影,我在想,也许教育的另一种可能,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傍晚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