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泄火的小巷子,泉州散心的小巷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7:43:00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来也怪,每次心里堵得慌的时候,我总爱往泉州西街那片老巷子里钻。朋友第一次听说我要去"泄火",还露出那种"你懂的"表情。其实啊,在闽南话里,"泄火"真没那么复杂,就是消消气、顺顺心的意思。

那天下午四点光景,太阳斜斜地挂在燕尾脊上,把开元寺的飞天乐伎照得泛金光。我拐进那条叫叁朝巷的窄巷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边砖墙爬满绿藤。有个阿婆坐在门槛上剥海蛎,塑料盆里堆着碎壳,她手里小刀一撬一撬的,咔嚓声怪好听的。

突然飘来一阵老茶香,转头看见支着竹棚的茶摊。穿汗衫的老伯招呼我:"少年家,面忧忧,来喝盏茶?"那把朱泥小壶在他手里起落,橙红的茶水注进白瓷杯里。我抿着带炭焙味的铁观音,老伯指着墙角的石碑说:"这巷子宋朝就有人走啦,那些赶考的读书人,也都在这歇脚喝茶。"

巷弄里的烟火日常

再往里走,景象更鲜活。谁家窗台晾着花衬衫,在风里扑啦啦地响;木门前摆着几盆叁角梅,紫红色的花探出铁栏杆。耳边飘来隔壁厨房的滋啦声,蒜头爆香的味儿直往鼻子里钻。两个小孩追着橡皮球从身边跑过,球撞在墙上又弹回来,他们咯咯的笑声在巷子里荡来荡去。

前面突然堵住了——叁轮车卡在转弯处,车上堆着纸箱。骑车的师傅也不急,慢悠悠地调整方向。旁边理发店老板出来帮忙指挥:"左打半圈...好,回正!"店里挂着旧式转灯,镜前坐着位满头泡沫的顾客,正眯眼享受头皮按摩。墙上老钟滴答走着,在这儿时间好像都慢下来了。

我忽然想起那位茶摊老伯的话。他说这巷子像块老茶饼,外面看着灰扑扑的,慢慢泡开才知道有多醇厚。那些赶考书生,那些做小买卖的,那些带着心事的过客,几百年来都在这泄火的小巷子里停过脚。

走到巷子深处,有座香火氤氲的小宫庙。供的不是什么大罗神仙,就是泉州人最熟悉的清水祖师。穿花布衫的阿姨在门口迭金纸,迭好一沓就放进铁桶里烧。青烟袅袅升起,带着淡淡的檀香味。她看见我在旁边站着,递来叁支香:"随缘上柱香,祖师公会保庇的。"

我学着她的样子拜了拜,把香插进香炉。炉里积着厚厚的香灰,不知道接过多少人的心愿。那些焦虑啊、烦闷啊,好像都跟着那缕青烟,晃晃悠悠地飘到燕尾脊上头,散在暮色里了。

往回走时华灯初上,巷口亮起暖黄的灯。卖炸醋肉的摊子围满了人,刚出锅的肉块在漏勺里滋滋作响。我要了份坐在石阶上吃,酸香酥脆,配着甜辣酱特别够味。对面窗户传来南音练习声,咿咿呀呀的琵琶伴着女声,在夜色里水一样流淌。

其实在泉州这样的小巷弄还有很多,金鱼巷、花巷、青龙巷...每条都藏着让人舒心的角落。有时候不需要刻意做什么,就在这些老地方走走停停,看寻常百姓过日子,心里那些疙瘩不知不觉就解开了。这大概就是泉州人说的"巷弄能养人"吧,那些被现代生活搓揉得皱巴巴的心,在这些纵横交错的老街巷里,慢慢就抚平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