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新茶论坛,河间茶话新聚首
昨儿路过老街,看见河间新茶论坛的宣传海报贴在巷口,墨迹还没干透。卖茉莉花茶的陈叔一边擦着青瓷茶壶,一边冲我招手:"今年茶会改在雨花书院办了,听说要复原宋人茶百戏呢。"
青石板还凝着晨露,书院天井里已经摆开十二张花梨木茶桌。穿苎麻长衫的茶人正在炙茶,青白釉茶笼里飘出栗子香的蒸汽。有个梳双髻的小姑娘踮脚望着茶碾子,她母亲柔声解释:"这就像姥姥家磨芝麻的杵臼,不过磨的是茶饼。"
茶烟里的老手艺
戴老花镜的非遗传承人林师傅,正用茶匙调膏注汤。他手腕轻旋,茶筅击拂的泡沫渐渐现出墨竹纹样。"这比咖啡拉花难多咯。"旁边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"要控制茶粉粗细、水温高低,连手臂抬起的角度都有讲究。"茶汤泛起的沫饽像初雪覆在青苔上,让人想起《梦华录》里赵盼儿的茶坊。
穿香云纱的王阿姨带着自制茶食来交流,她的桂花定胜糕配着凤凰单丛特别妥帖。几个老茶客围着她讨教配方,她笑着指指屋檐:"要采带着夜露的金桂,蒸糕时得垫上粽叶,就像给茶汤配个知心人。"
后院茶席别具匠心。枯山水庭院里摆着侘寂风茶具,九零后主理人小陆正在演示冷萃茶。他往玻璃瓶里投进几朵墨红玫瑰,注入冷泡乌龙茶:"现代人总说忙,其实冷萃茶搁冰箱六小时就行,比点外卖还省事。"茶汤在阳光下透出琥珀光,倒进冰杯时响起治愈的叮咚声。
新茶旧雨相逢时
茶会进行到申时,雨花书院掌院取出镇院之宝——乾隆年间的紫砂巨轮珠。这把壶常年侍茶,已养成温润的板栗色。当百年老壶遇上今年春采的狮峰龙井,竟激出类似杏仁的香气。老茶客们闭眼细品,有个穿汉服的姑娘悄悄录下斟茶声:"这水声像泉眼冒泡,我要当助眠白噪音。"
茶席间飘着天南地北的方言。广东来的夫妇教大家用茶杯暖手养生,云南茶农展示可以嚼着吃的茶膏,有个北京大哥热情分享:"您要是吃撑了,熟普配着山楂干滚叁沸,比健胃消食片还灵。"
暮色渐合时起了凉风,执事们搬来竹编暖炉。众人捧着建盏取暖,不知谁起的头,聊起童年偷喝爷爷浓茶的趣事。月光漫过飞檐,把茶烟染成青灰色,此刻忽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"茶烟透窗魂生香"。
散场时每个人收到素纸包着的伴手礼,里头是论坛特制的拼配茶。陈叔往我手里多塞了包茉莉银针:"拿给你奶奶,她最懂这个。"油纸包还带着焙火余温,忽然觉得,这大概就是河间茶话新聚首最动人的部分——我们终究在茶汤里,打捞起了时光深处温存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