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弄堂200元一回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4:30:53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下午,我从黄山火车站出来,顺着人流往外走。阳光有点晃眼,我眯着眼睛,心里盘算着怎么去酒店。就在这个时候,旁边传来几句不太清晰的吆喝,我顺着声音看过去,是几条窄窄的小巷子。

巷口蹲着几个中年人,皮肤晒得黝黑,手里捏着钥匙串。见我望过去,一个穿着旧衬衫的大叔立刻站起身,凑过来低声说:“老板,住店不?便宜,就在巷子里头。”我摇了摇头,他马上又说:“那坐车吗?去宏村、西递,现在就能走。”

我停下脚步,顺口问了句多少钱。他伸出两根手指:“两百,现在就走,包送到景区门口。”我还没来得及说话,旁边又过来一位大姐,扯着嗓子喊:“我家只要一百八,马上发车!”

巷子里的讨价还价

这价格差让我来了兴趣。我往巷子里走了几步,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。窄窄的巷道两侧,密密麻麻停着不少私家车,车身上都用粉笔写着目的地。司机们叁叁两两地聚在一起打牌,看见生人进来,都会抬头打量几眼。

“这都是跑景区的车,”刚才那个大叔跟在我身后解释,“我们比车站里正规大巴便宜,还不用等班次,人满就走。”他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你要是嫌贵,里头还有更便宜的,不过车况就没这么好了。”

我注意到巷子深处的几辆车看起来确实旧了些,有辆面包车的保险杠还用胶带缠着。这时从旁边一栋居民楼里出来个年轻人,径直走向其中一辆旧车,和司机说了几句就上车了。整个过程快得很,像是早就约定好的。

“这趟跑下来能赚多少?”我好奇地问。大叔笑了笑,掏出一包烟,自己点上一支:“淡季的时候,跑一趟也就挣个几十块。旺季好点,但车也多,竞争大啊。”他说着吐了个烟圈,“现在大家都学精了,知道货比叁家。你看刚才那个大姐,她就是故意压价抢生意。”

我忽然想起来什么,问他:“那你们这算黑车吗?”大叔愣了一下,随即摆摆手:“什么黑车白车,能拉客就是好车。我们这价格透明,服务到位,比那些出租车实在多了。”

正说着,巷子口传来一阵骚动。有人喊了句“检查的来了”,顿时巷子里的司机们都动了起来。有人迅速擦掉车身上的粉笔字,有人发动车子慢慢往巷子深处挪。大叔也赶紧把烟掐了,对我说:“今天不方便,你要坐车明天再来。”说完就快步离开了。

我在巷子里又站了一会儿,看着这些司机们熟练地应对着突发状况。他们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,每个人脸上都看不出太多紧张,更像是在完成一套熟悉的流程。

离开巷子的时候,我在巷口遇见了刚才那个年轻人。他正在等公交车,我上前搭话,问他为什么选择坐那些私家车。他耸耸肩:“方便啊,直接从火车站送到酒店门口,省得拖着行李转车。价格嘛,都差不多,黄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这个价,算是行情价了。”

这话让我想起刚才在巷子里看到的种种。这里就像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,有它的规则,有它的生存智慧。司机们会根据客流量调整价格,也会互相照应,应对各种情况。

走到公交站,我看见站牌上清晰地标着各条线路的票价——去往各个景区的专线大巴,价格都在四十到六十元之间。这个价格对比刚才巷子里的报价,差距确实不小。

等车的时候,我听见两个背着登山包的女孩子在讨论交通方式。一个说想坐正规大巴,安全;另一个却说大巴要等班次,不如拼车方便,贵是贵点,但省时间。她们争论了半天,最后决定去巷子里看看情况。

望着她们走向巷子的背影,我忽然明白了什么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其实满足了一部分游客的特殊需求——那些愿意多花点钱换取便利的人。它可能不那么正规,但却真实地存在着,成了这个交通枢纽的补充。

公交车来了,我上了车。从车窗往外看,那条巷子依然静静地待在火车站旁边,等待着下一批需要它的旅客。我想,明天我可能也会成为那里的顾客之一,毕竟拖着大箱子转车确实不太方便。这大概就是它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吧——有需求,就总会有供给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