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化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,遵化微信附近人百元一次
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跟朋友在老街烧烤摊喝酒,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问我:“你知道现在咱们这儿有个遵化微信附近人百元一次的说法吗?”我当时听得一愣,啤酒都差点洒出来。
回到家打开手机,微信那个绿色图标在黑暗里特别显眼。说实话,谁没在深夜无聊时划过附近的人呢?但这次我留了个心眼,特意观察了下那些打招呼的账号。连着叁天,每晚十点过后,确实会有几个头像很模糊的账号主动发消息,内容都出奇地一致。
藏在表情包背后的生意
有个用动漫头像的账号特别执着,连着给我发了叁回“小哥哥在干嘛”。我回了句“你是?”,对方秒回了个价格表,最后还特别标注“遵化本地,百元一次”。这价格倒真像朋友说的那样,可我心里直犯嘀咕:这么明码标价,就不怕出事?
后来和开网吧的表弟聊起这个,他见怪不怪地说现在好多人都用这招。有些账号聊着聊着就会提到“遵化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”,但真约见面的时候,十个里有八个会让你先转账。表弟说着说着激动起来:“上周我哥们就被骗了二百,转完钱立马被拉黑!”
这事儿越想越不对劲。要真是正经交友,何必反复强调价格?再说了,正经人谁会把“百元一次”挂在嘴边啊。我试着套过其中一个账号的话,问能不能见面再说,结果对方死活不同意,非要先发红包。
昨天晚上又碰到类似情况。这次对方更直接,开口就是“哥哥要不要放松一下”,我故意问她在哪,结果发来的定位根本不在遵化,而是在隔壁县。看来这些人的活动范围还挺广,可能专挑小城市下手。
现在想想,这些人的套路都差不多。先是用暧昧的打招呼方式引起注意,等你有回应就快速亮出价格,整个过程绝不超过五句话。要是你表现出犹豫,他们立刻就会发来更露骨的内容,但真要较真起来,又都躲躲闪闪的。
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。这些账号的资料页通常很简单,地区写着“河北-遵化”,但朋友圈要么叁天可见,要么就是些网图。偶尔有几个发自拍的,仔细看都能找到修图的痕迹。
其实要说这些人都在骗钱也不完全对。表弟说确实有真的,但十个里能有一个就不错了。而且真敢见面的那些,反而不会把“遵化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”说得这么直白,通常都会用暗语代替。
今天路过人民广场,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长椅上不停地切换微信账号。我突然意识到,可能我们收到的很多消息,都来自这样的“专业选手”。他们像钓鱼一样撒网,总会有忍不住好奇心上钩的人。
现在每次听到微信提示音,我都会下意识看看是不是附近的人。这种体验挺微妙的,明明知道大概率是骗局,可还是会忍不住想,万一这次是真的呢?人的心理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。
不过要说最让人在意的,还是这种明目张胆的标价行为。把人和服务像商品一样明码标价,而且就在我们每天用的社交软件上,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可具体哪里不对劲,又说不太清楚。
晚上吃饭时我妈突然说:“最近怎么老看你盯着手机发呆?”我支支吾吾没敢说实话。这种事情,还真不好跟长辈解释。可能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烦恼吧,我们这代人,就要学会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。
窗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的,我想起小时候遵化还没这么多高楼,邻里之间都认识。现在虽然联系更方便了,可人与人之间反而隔得更远了。也许正是这种距离感,才让“附近的人”有了存在的空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