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化那里有站小巷的,敦化站旁巷弄的位置
刚到敦化那会儿,总听本地人念叨"站小巷"这个说法。我站在敦化站广场上张望,心里直犯嘀咕:这敦化站旁巷弄的位置,到底藏在哪儿呢?
顺着站前路往西走约莫百米,还真让我找着了。那是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,夹在两排老式居民楼中间,窄得刚够两人并肩。巷口老大爷正坐在马扎上择菜,听说我打听站小巷,立刻打开了话匣子:"早些年赶火车的人都从这儿抄近道,挑担子的、推独轮车的,天不亮就热闹得像赶集。"
巷子里的旧时光
往深处走,墙上的斑驳水渍像幅地图。有户人家窗台上摆着红砖压咸菜缸,让我想起外婆家的老院子。铁艺窗棂锈迹斑斑,二楼晾衣绳挂着蓝布工装,随风轻轻晃着。这种敦化那里有站小巷的独特气息,现在城里很少能感受到了。
转角裁缝铺里,老式缝纫机哒哒作响。老师傅说这条巷子正对着敦化站旁巷弄的位置最金贵,从前半夜都能听见火车汽笛声。"现在年轻人搬进电梯楼,就剩我们这些老住户还守着。"他扶了扶老花镜,针脚依然走得密实。
巷尾忽然飘来焦香,原来是卖糖炒栗子的小摊开张了。铁锅与砂石摩擦的沙沙声,混着栗子爆开的噼啪声,这声音在巷子里显得特别真切。大婶掀开锅盖,热腾腾的白气瞬间模糊了她的笑脸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温暖,大概就是人们始终惦记敦化那里有站小巷的原因吧。
再往前竟遇到个意外惊喜——藏着家旧书店。老板把泛黄的书册码成矮墙,自己窝在躺椅里听收音机。我淘到本1983年的敦化县志,翻开正好看见老火车站的铅笔画,站前那条弯曲的巷弄与现在别无二致。
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时,我顺着敦化站旁巷弄的位置往回走。巷口的水果摊亮起暖黄的灯,刚下班的主妇在挑橘子,孩子们追逐打闹着钻过晾晒的被单。这些寻常画面,忽然让人理解了这条小巷存在的意义。
华灯初上,站在巷口回望。敦化站新建的候车楼闪着银光,而这条小巷依然保持着叁十年前的样貌。或许在某个清晨,还会有赶早班车的人匆匆穿过青石板路,继续着这条巷子与车站之间绵延半个世纪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