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叁沙站旁的小巷
初遇巷口
来到叁沙火车站时,夕阳正好斜斜地打在出站口的玻璃幕墙上。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广场上,一抬眼就望见了马路对面那条窄窄的巷道。说真的,要不是接站的朋友还没到,我大概永远不会留意到这样一个地方——它夹在两栋略显陈旧的居民楼中间,入口处晾着几件随风摇摆的衬衫,像个腼腆的本地人,安静地望着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。
横穿过马路,喧嚣突然就落在了身后。站在叁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口,能明显感觉到温度降了两叁度。有户人家窗台上的茉莉开得正盛,那股子甜丝丝的香气,混着谁家厨房飘来的蒜香味,成了我对这条巷子的第一印象。墙角蹲着只花猫,懒洋洋地瞥我一眼,又继续打它的盹儿。
巷子里的光阴
越往深处走,越觉得走进了另一个世界。巷子窄得刚够两个人并肩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边缘处长着毛茸茸的青苔。有个白发老大爷坐在竹凳上修藤椅,手法熟练得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脊背。“这条叁沙站旁的小巷啊,比车站年纪还大呢。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仿佛在自言自语。我停下脚步,看着他手里的藤条灵巧地穿来穿去。
再往前几步,有个阿姨正在门口摘豆角。她倒是很健谈,说他们家在这住了叁代:“以前火车还没通的时候,这儿就是个普通小街道。后来建了车站,我们这儿就成了‘车站对面那条巷子’。”她说着自己先笑了,抓了把刚摘好的豆角非要送我,说这是自己种的,比超市买的味道好。
我接过豆角,心里忽然有些感动。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,叁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还保留着这种人情味,实在是难得。这里的时光好像走得特别慢,慢到可以看清楚阳光移动的轨迹,慢到可以数清屋檐下挂着的风铃有多少个铃铛。
市井与远方的交汇
巷子中间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理发店,红白蓝的转筒已经褪色,但还在吱呀呀地转着。老师傅正在给客人剃头,手里的推子嗡嗡作响。透过半开的门,能看见墙上贴着九十年代的海报,发胶瓶子也是老样式。这景象,与不远处高铁站里匆匆赶车的画面,形成了奇妙的对照。
我继续往前溜达,发现这条叁沙站旁的小巷其实是个“死胡同”,最里头是堵爬满爬山虎的墙。几个小孩正在墙根下玩弹珠,清脆的碰撞声和他们的笑声混在一起。我突然想到,每天有多少人从火车站出来,匆匆瞥一眼这条巷子,然后赶往各自的目的地?他们大概不会知道,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里,藏着这么多生动的生活细节。
往回走时,夕阳已经把整条巷子染成了金黄色。那家理发店的老师傅正坐在门口喝茶,看见我路过,点头笑了笑。修藤椅的老大爷已经收工了,只留下那个修好的藤椅靠在门边。花猫换了个地方睡觉,现在窝在一辆自行车的车篮里。
朋友的车终于停在了巷口,他摇下车窗问我怎么跑到这儿来了。我拉开车门,最后回头看了一眼。叁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静静地躺在暮色里,像个守护者,守护着属于它的节奏和温度。火车站的广播隐约传来,而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,温暖而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