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吉林站旁后街小胡同
提起吉林市火车站,大家脑子里肯定先冒出那个气派的现代化大楼。可是啊,只要从西出口往外走,拐个弯,钻进那片老居民区,景象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我说的就是吉林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那片被高楼遮挡住的世界。
这里的阳光好像都和站前广场的不太一样。广场上是明晃晃、亮堂堂的,而到了吉林站旁后街小胡同里,光线就变得柔和了,从老槐树的叶子中间漏下来,在地上画出晃动的光斑。空气里的味道也变了,没有了车站那种匆忙的、混合着尾气和快餐的味道,取而代之的是谁家窗户飘出的饭菜香,还有墙角那点淡淡的青苔气味。
巷子窄窄的,两边的楼都有些年头了。墙皮斑斑驳驳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晾衣绳从这家窗户拉到那家阳台,挂着的衣服在微风里轻轻摆动。偶尔能看到一楼的小院,院里种着些花草,有的还搭着葡萄架。一位大爷正坐在小马扎上,专心致志地修理着手里的一把旧水壶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听着倒是挺有节奏感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往深处走,生活气息就更浓了。有个阿姨在自家门口支了个小摊,卖的是茶叶蛋和烤肠。她也不吆喝,就坐在那儿织毛衣,有人来买就放下手里的活计。旁边理发店的旋转灯柱慢悠悠地转着,里面传来推子的嗡嗡声和顾客的闲聊。
“今天这天气可真不错。”
“是啊,比前两天凉快多了。”
这样的对话,平淡得很,却让人觉得踏实。
我注意到巷子深处有家开了几十年的馒头店,门口排着叁五个人。蒸笼掀开时,热腾腾的白气一下子弥漫开来,那股麦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。老板娘手法麻利地装袋、收钱,和每个顾客都能聊上两句。这种小店,在光鲜的商业街上早就看不见了,可在这里,它还是街坊邻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走着走着,我忽然想,这条吉林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就像是城市的另一面。车站前面是给外地人看的,光鲜、现代、效率至上;而这里,才是本地人真正生活的地方。节奏慢悠悠的,人与人之间都认识,买东西不用扫码支付,直接从口袋里掏出现金来。
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奶奶告诉我,她在这条巷子里住了快六十年了。“以前这巷子可热闹了,”她说,“孩子们在巷子里跑来跑去,夏天大家都把桌子搬到外面吃饭,谁家做了好菜,左邻右舍都能尝到。”
现在巷子里安静了许多,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建的小区,但还有些老人舍不得离开。这里承载着他们的记忆,每扇旧窗户后面,可能都有一段故事。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。不同于站前那些整齐划一的路灯,这里的灯光有明有暗,有的是老式的昏黄灯泡,有的是新换的尝贰顿灯。从窗户里透出的光,把巷子照得温暖而生动。
我慢慢往回走,重新回到了火车站广场。回头看,那片巷子已经隐没在夜色中,只剩下模糊的轮廓。但我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时,吉林站旁后街小胡同里的生活还会继续,缓慢、真实,带着它特有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