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保山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深夜里的意外通话
上周叁晚上,我手机突然响了。一看是个陌生号码,本来想挂掉,但鬼使神差地按了接听。电话那头是个带着云南口音的男孩,声音怯生生的:“您好,请问是张叔叔吗?”我刚想说打错了,他突然小声补充:“我只有叁个小时……”
后来我才知道,他叫小杨,保山一所乡镇中学的初二学生。那天他攒了整整两个月的零花钱,在街边小店买了张100元的电话卡。老板说这张卡能打叁个小时长途,对他这样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来说,简直像捡到宝一样。
小杨告诉我,他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五晚上。学校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前排着长队,都是等着给父母打电话的孩子。有个六年级的女生,每次打电话说到最后都会偷偷抹眼泪。他不好意思地说,自己上次和妈妈视频时,也差点没忍住。这些保山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,听来让人心里发酸。
叁小时里的青春心事
小杨误拨了我的号码,却意外打开了话匣子。他说班上有同学为了买新球鞋,偷偷省下饭钱;说后排女生传纸条被老师发现时,全班都屏住了呼吸;说上次月考数学太难,整个考场都是叹气声。这些琐碎的日常,在他口中都变得鲜活起来。
“100块钱对我来说真的很贵。”小杨的声音低了下去,“但有些话憋在心里,总要找个人说说。”他告诉我,这张电话卡他打算分六次用,每次刚好半小时。今晚这通电话,是他这学期最“奢侈”的一次消费。
我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,也曾为了一本周刊省下早餐钱。虽然时代变了,但少年人那份敏感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,似乎从来都没变过。这些保山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的背后,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事?
通话快结束时,小杨突然说:“其实我知道打错了,但谢谢您没挂断。”他说这个月奶奶的风湿又犯了,可他不敢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。这些重担,就这么压在了这些尚未成年的肩膀上。
挂断电话前,我听见那边传来室友催促熄灯的声音。小杨匆匆说了声“再见”,听筒里就只剩下忙音。这叁个小时的通话,或许是他难得的情感出口。
现在每当看到陌生的未接来电,我都会想起那个保山少年的声音。在这个充满视频通话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花100元买叁个小时的倾诉时光,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。那些留守在保山的学生们,他们的百元叁小时通话,承载的何止是几句话语,更是一个个需要被听见的年轻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