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池州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池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这事儿刚听说时我还愣了愣。现在快餐店打工一小时都十五块了,叁个小时才给一百?是不是写错了?直到隔壁单元张姐家的孩子真去做了这个兼职,我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。
张姐家孩子叫小磊,今年初二。那天他攥着那张粉红色传单回家时,张姐第一反应是“这靠谱吗”。传单上印着“聆听心声”四个字,内容简单得让人犯嘀咕——就是陪着电话那头的人聊天,天南海北什么都行,叁小时一百块,每周结账。
第一次通话的紧张与意外
小磊接的第一个电话来自一位老奶奶。奶奶说子女都在外地,家里安静得能听见钟摆声。她不要小磊讲笑话,就想听听初中生今天上了什么课,食堂吃了什么菜。小磊说到体育课踢足球进了个乌龙球,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笑声。“我孙子以前也这样”,奶奶说这话时,声音里带着点什么。
叁小时过得比想象中快。挂电话时小磊看了眼计时器——整整一百八十分钟,他几乎没停过说话。嗓子有点干,但心里奇怪地充实。那天晚上,他破天荒地问了妈妈小时候的事。
这事儿在小区里传开后,好几个孩子都去试了。有的陪上班族聊工作压力,有的听退休老师讲古诗词,还有人遇到同样做池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同龄人,两边对着电话傻笑。慢慢地大家发现,需要说话的不只是电话那头的人。
李叔叔家的闺女小雯,性格内向得像含羞草。做了两次池州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后,居然开始在饭桌上主动讲学校的事了。她说电话里遇到个刚失业的阿姨,聊着聊着就把自己月考失利的事说了出来。“没关系啊,我妈妈说重要的是找到问题在哪”,小雯这样安慰对方时,突然觉得自己也该这么做。
当然不是每次都顺利。小王那次遇到个特别挑剔的叔叔,嫌他说话带方言口音,嫌他反应不够快。叁个小时像叁年那么长,挂电话时小王整个人都蔫了。可结账时对方多转了二十块,留言说:“谢谢你没挂我电话。”
这些零零碎碎的通话,织成了一张很特别的网。网的一头是池州这些半大孩子,另一头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人。他们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运行,却因为这通电话产生了奇妙的交集。
现在周末路过小区凉亭,常能看见孩子们抱着手机轻声细语。他们可能还不完全明白什么是共情,但已经在练习倾听;可能还没经历过人生起伏,但开始理解世界的复杂。那一百块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重要的是电话两头都在被治愈着。
有时想,这个池州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,倒像是给成长开了个加速器。孩子们在对话中撞见生活的不同面貌,大人们在孩子质朴的话语里找回某种纯粹。这种交换,或许比账面上的数字珍贵得多。
昨天碰到小磊,他正要去参加第叁次通话。问他这次准备聊什么,他挠挠头说随缘吧。“反正听着就行”,夕阳把他的校服染成暖橙色,“有时候人家需要的,就是有个人愿意听。”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,莫名让人信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