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阳泄火的小巷子,庆阳小巷里的清凉去处
庆阳泄火的小巷子
来庆阳之前,就听当地朋友念叨过"泄火"这两个字。当时心里还犯嘀咕,这词听着有点玄乎。直到真正走在七拐八弯的巷子里,才明白这其实是老庆阳人最朴素的生存智慧。
那天正午太阳毒得很,我从西大街拐进一条无名小巷,青石板路突然就把暑气隔在了外面。墙根下坐着几位摇蒲扇的老人,穿堂风掠过爬山虎叶子,带着井水的凉意。有个大爷眯着眼打盹,手边的搪瓷缸里泡着金银花。
再往深处走,突然听见"滋啦"一声响。转头看见个支在屋檐下的凉粉摊,老板娘正往晶莹的凉粉上浇辣椒油。"来一碗?"她顺手从井里提出泡着的黄瓜,"俺家这井水冰镇的,比冰箱还管用。"
坐在条凳上吃凉粉时,发现这条巷子真是个避暑宝地。斜对门理发店的老师傅,每剪完一个头就往地上洒点井水;隔壁书店的老板娘在门槛边摆了个陶缸,过路人都能舀瓢凉茶喝。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,把整个巷子变成了天然空调房。
往巷子尽头走,居然遇见个做糖画的手艺人。他那个熬糖的小铜锅总是冒着热气,可奇怪的是周围并不觉得燥热。"窍门在这儿呢,"他指着墙角的水瓮,"糖锅底下垫着水盆,热气都化成水汽了。"说完顺手画了只透亮的兔子,递给了眼巴巴等着的小孩。
巷子里的清凉去处
要说最让我惊喜的,还得是巷子深处那家老茶馆。门脸不大,走进去却别有洞天。天井里种着高大的梧桐树,树荫把整个院子罩得严严实实。竹帘卷着一半,能看到后院里那口老水井。
茶馆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正在井边冰镇西瓜。他把西瓜装进网兜沉到井里,绳子系在轱辘上。"这井水夏天永远保持在十四五度,"他说话慢悠悠的,"冰镇的西瓜比冰箱里的好吃,不会冻得失了本性。"
坐在八仙桌旁喝茶时,注意到每张桌子底下都放着个矮陶罐。老板说那是给客人泡脚用的,往里加些艾草薄荷,喝茶的功夫把脚搁进去,浑身的暑气就顺着小腿溜走了。这法子听着新鲜,试了试还真管用。
黄昏时分,巷子渐渐热闹起来。下棋的老人们挪到了路灯下,卖凉粉的摊子前围满了放学的小孩。晚风穿过巷子,带着各家的饭菜香。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这条小巷能让人"泄火"——不只是因为井水的凉意,更是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。
隔壁院墙里飘出炝锅的香味,混着谁家收音机里的秦腔。有个大姐端着饭碗坐在门槛上,看见我这个生面孔,笑着指指她家院墙:"这爬山虎长了叁十年,比空调还顶事哩。"
离开时又经过那个凉粉摊,老板娘正在收摊。她往巷子中间泼了盆清水,水花在月光下闪着光。"明儿个再来啊,"她朝我挥手,"咱这巷子,啥时候都比大街凉快。"
现在回想起来,庆阳这些小巷子确实有种特别的魔力。它们像这座城市天然的毛孔,在炎夏里静静呼吸,把燥热都化成了穿堂风,把烦闷都融进了井水里。或许这就是老城独有的温柔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