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阜嫩茶论坛,曲阜新茶品鉴分享
最近路过曲阜老城区的时候,发现街角新开了家茶室。透过木格窗能看见几位老先生围坐着,手里端着白瓷杯,时不时点头交流。这让我想起常逛的曲阜嫩茶论坛,上面也有这样热闹的光景。
说起来,这个论坛真是茶友们的小天地。昨天刚有位济宁的茶友发了篇长帖,详细记录他今年收的明前龙井。从开箱时干燥的豆香,到冲泡后竖立的茶芽,配了十来张照片。底下很快盖起高楼,有问价格的,有分享自家茶叶的,还有讨论冲泡手法的。
新茶上市时的盛况
每年清明前后最是热闹。论坛首页几乎每小时都在刷新,曲阜本地的茶农会直接上传茶园实拍,嫩绿的芽尖挂着露珠。有个滨顿叫“鲁源茶人”的老会员,每年这时都会开直播炒茶,铁锅在他手里转得飞快,满屏茶香仿佛要溢出来。
记得去年四月,论坛组织了线下品鉴会。在孔子研究院旁边的茶室里,二十多位网友带来了各自收藏的新茶。有位大姐的日照绿茶印象深刻,她特意用玻璃杯冲泡,看着茶叶缓缓舒展,她说这就叫“茶舞”。
这样的聚会现在成了惯例。大家发现,再好的照片也比不上面对面坐着喝一杯。茶汤入口的瞬间,所有描述都变得具体起来。
论坛里最受欢迎的版块要数“品鉴笔记”。这里没有专业的审评术语,多是生活化的描述。有人写“这泡碧螺春像咬开青提的滋味”,还有人形容“岩茶的岩韵像雨后青石板的味道”。反而这些接地气的形容,让很多新手更容易入门。
上周看到个有趣的帖子,楼主把不同产区的毛尖横向对比,用上了家里孩子的绘画本。画了六只茶杯,每只旁边标注水温、时长和口感变化。这种笨拙又真诚的记录,收获了上百条回复。
其实喝茶这件事,本就不该有太高门槛。论坛里常说的“适口为珍”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杯茶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偶尔也会有对于茶文化的讨论。但很少引经据典,多是结合生活实际。比如有老师分享如何在语文课上泡茶给学生讲《红楼梦》,还有咖啡师比较手冲咖啡与泡茶的共通之处。这些跨界交流,反而让传统茶文化变得更鲜活。
最近论坛在筹备秋茶品鉴活动。管理员老陈在置顶帖里征集场地,已经收到叁家茶室愿意提供空间。想来这个由网络发起的社区,正慢慢延伸到现实生活,连接起更多爱茶的人。
窗外的茶室亮起暖黄的灯,几位茶客仍坐在原处。或许他们之中,也有常在论坛交流的网友。隔着条街望去,突然觉得这画面很动人——虚拟的讨论落地生根,变成了手中这杯看得见摸得着的茶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