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都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,宜都学生外出销售常见地点
最近在宜都的街头巷尾,总能看见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,带着自家种的柑橘、手工做的点心在路边摆摊。不少人心里都嘀咕:这些孩子都是从哪儿知道能出来做点小生意的?
要说宜都学生出来卖东西这事儿,还真有不少门道。走在老城区的解放路,经常能看到扎着马尾辫的女学生,面前摆着编好的五彩绳结和绣花手帕。问起来才知道,她们大多是从街角杂货店的王奶奶那儿学的手艺。王奶奶的店铺就像个信息中转站,谁家有多余的农产物,哪家餐馆需要临时帮手,她都能给牵个线。
街坊邻居的生意经
城南菜市场门口有个特别显眼的位置,每到周末总被几个高中生占着。他们卖的土鸡蛋特别抢手,装鸡蛋的篮子上还细心地垫着干稻草。问起怎么找到这个好地方的,带头的男生挠着头笑:“我爸常来这儿买菜,听说我们要体验生活,就帮我们跟市场管理员说了说。”其实啊,很多宜都学生出来卖东西的地点,都是通过这样家长牵线搭桥找到的。
现在年轻人脑子活,不止守着传统摊位。新城区的商业街广场,每逢节假日就有学生组团来卖文创产物。他们是怎么知道这儿能摆摊的?隔壁文具店的李老板道出了实情:“这些孩子常来我这儿买东西,有次听见他们讨论想卖手绘明信片,我就把广场管理处小张的电话给了他们。”你看,有时候机会就是这么不经意间出现的。
要说最让学生们犯愁的,还是刚开始找不到门路那会儿。记得有个叫小雨的姑娘,想卖妈妈做的霉豆腐,连着在巷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没敢开口。后来还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刘大姐发现了,主动把她带到小区门口的便民服务点。现在小雨的霉豆腐都成了小区的抢手货,还有人特地绕路过来买呢。
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学生们找地方的方法也更灵活了。不少人在本地论坛发帖询问,或者在微信群里打听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就算在网上联系好了,最后大家还是更愿意面对面交易。就像在城西卖竹编工艺品的小磊说的:“隔着屏幕总感觉差点意思,现场看着顾客喜欢我的作品,那种成就感完全不一样。”
说起来,这些零零散散的销售点虽然不显眼,却实实在在地连成了一张网。从老城区的石板路到新城的商业街,从菜市场门口到社区广场,宜都学生们就像撒豆子似的,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接触社会。他们带着略显生涩的叫卖声,和那些充满巧思的手工制品,正在悄悄编织着属于这座小城的独特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