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南站街快餐约学生,胶南学生快餐约会
这几天路过老城区,电线杆上那些手写的小广告又多了几张。用记号笔粗粗写的"胶南站街快餐约学生"字样,在泛黄的纸上格外扎眼。我停下来瞅了两眼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现在这帮人连学生都不放过了?
巷子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告诉我,上个月有个穿校服的男孩在这儿转悠,被路过的班主任撞个正着。那孩子吓得脸都白了,支支吾吾说在等同学。可这地方离学校隔着小半个城区,等同学能等到这儿来?
说起来,这种"胶南学生快餐约会"的套路挺唬人的。先在社交平台上用甜妹头像打招呼,聊几句就直奔主题,开口闭口都是"见面聊聊""请喝奶茶"。等约出来了,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我侄子的同学就差点着了道,好在走到半路觉得不对劲,借口家里有事先溜了。
现在这些人的手段越来越隐蔽。有的假装成家教中介,有的冒充课外活动招募,甚至还有打着"学习小组"名号的。等你反应过来,他们早把联系方式换了个遍。这种事儿报警都难,人家压根没露面,全是网上联系。
藏在屏幕后的陷阱
前两天在社区茶话会上,几位家长聊起这事都直摇头。王阿姨说她女儿的手机经常收到陌生人的好友申请,验证消息都写着"同学推荐"。可问遍全班,根本没这回事。后来在民警的防诈骗讲座上才知道,这是现在最常见的套路之一。
这些人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那些零花钱不多又爱面子的小年轻。先套近乎,再诉苦装可怜,最后用各种理由要钱。有个高二男生两个月被骗了五千多,那是他省吃俭用攒的买手机钱。
更可怕的是,有些人连基本的防备心都没有。觉得反正就在学校附近见面,能出什么事?可他们忘了,坏人脸上又没写字。那些看似普通的路人,说不定就是盯上学生的眼线。
我现在看见街上那些突然多出来的小广告就心里发毛。特别是放学时段,总有几个陌生人在校门外晃悠,说是等孩子,可眼睛老往学生堆里瞟。保安过去问几句,他们转身就走,明显心里有鬼。
要说最让人担心的,还是孩子们对危险的认知太浅。总觉得"我就看看""聊几句没事",可很多事儿一旦开了头,想回头就难了。就像隔壁老李家那小子,最开始也就是好奇,后来差点把学费都搭进去。
这事光靠学校管确实不够。得家里、社会都上点心,平时多跟孩子聊聊这些。不是板着脸说教,而是像聊家常那样,把利害关系说透。毕竟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防得住明枪,难防暗箭啊。
其实那些小广告我今天早上又路过时,已经被清理掉了。可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出现新的?这种事儿就像割韭菜,割一茬又长一茬。关键还是得让孩子们心里有杆秤,知道什么能碰,什么不能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