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钦州学生500元通话3小时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我在钦州读书的表弟上周干了件“大事”——用五百块钱打了整整叁小时电话。我妈在家庭群里转述时,连发了叁个惊叹号,说这孩子是不是魔怔了。
表弟刚上初二,平时话不多,周末总爱泡在篮球场。谁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么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。我趁着周末专门去了趟小姨家,进门就看见表弟耷拉着脑袋坐在沙发上,小姨正举着手机账单絮叨:“五百块啊!你爸跑运输得开两天车,你倒好,叁个小时就造没了...”
电话那头的世界
等小姨气消了些,我溜进表弟房间。他正在翻物理课本,见我进来,耳朵尖微微发红。“哥,你是不是也觉得我特傻?”我在他书桌旁坐下,随手拨弄着他摆在桌上的地球仪。“就是有点好奇,这叁小时你到底跟谁聊呢?”
表弟犹豫了一会儿,从抽屉里拿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。翻开一看,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天文符号和计算公式。“是北京天文馆的一位研究员,”他声音突然轻快起来,“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他的论文,就照着邮箱地址发了封邮件,没想到他真回复了。”
原来这叁个月,表弟每晚都在社区图书馆查资料,就为了能和专家讨论他设计的观测方案。那天晚上,研究员突然来电说刚好有空,可以详细讲解类星体观测的要点。表弟一激动,跑到楼下便利店买了张五百块的电话卡,从晚上八点一直聊到十一点。
“挂电话时手机烫得像烤红薯,”表弟咧嘴笑了,“但那位老师说,我设计的方案比很多高中生都细致。”
窗外传来邻居炒菜的滋啦声,房间里只剩风扇转动的声音。我盯着笔记本上那些稚嫩却工整的字迹,突然理解了他为什么愿意用五百块换这叁小时。对生活在钦州的中学生来说,这通电话就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,让他看见了更广阔的天空。
小姨推门送来两瓶冰镇绿豆汤,语气缓和许多:“你爸刚说了,要是真能搞出点名堂,这钱花得值。”表弟接过绿豆汤,瓶身上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淌。“妈,我下次月考肯定进年级前十。”
现在表弟成了亲戚圈里的“传奇人物”,不过话题从“乱花钱”变成了“有主意”。他班主任还特意在班会上提起这事,说追求知识不该被价钱标签限制。当然,也悄悄提醒大家,今后大额消费还是要和父母商量。
昨晚表弟给我发来短信,说他改进了观测方案,正在申请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竞赛。我想,或许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这样的时刻——愿意为热爱的事物付出全部“家当”,那种纯粹的热忱,长大后反而很难再找到了。
钦州这几天总下雨,表弟说这会影响天文观测。但他一点也不着急,因为那位研究员答应等他竞赛结果出来再通一次电话。这次,他们约好了用网络视频——小姨特意升级了家里宽带套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