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源那里有站小巷,凌源那条有站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09:57 来源:原创内容

凌源那里有站小巷,凌源那条有站小巷,这两个名字听着就像双胞胎似的。每次路过那片老城区,我总会特意绕到那条巷子口站一会儿。你说不清是为什么,可能就是习惯了吧。

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下雨天能照出人影来。巷子窄得很,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,骑自行车的到了这儿都得下来推着走。墙根处常年泛着青苔,深深浅浅的绿,像水墨画里晕开的颜色。有位住在巷尾的大爷说,他小时候这墙就这样了。

巷子里的声响

清晨五点半,送奶工的自行车铃铛准时响起,紧接着是各家开门取奶的吱呀声。七点左右,卖豆腐脑的吆喝声由远及近,那调子拖得老长,听着就像豆腐脑一样绵软。傍晚时分最热闹,炒菜的滋啦声、孩子的嬉闹声、还有不知哪家飘来的评剧唱段,混在一起却不觉嘈杂。

我记得巷口有家修补铺子,老师傅整天戴着老花镜修拉链、补锅底。有人路过他就点点头,手里的活儿不停。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大街上开店,他抬头笑了笑:“这儿清静,老主顾都认得路。”后来我才明白,他守着的不是铺子,是种念想。

巷子中段有口老井,早就不用了,井口用石板盖着。夏天的时候,附近的老太太喜欢坐在井沿边上摇蒲扇乘凉。她们聊天的话题从菜价涨落到谁家孙子考上大学,偶尔也会说起这条巷子的往事。说以前这儿真有个小站台,跑长途的马车会在这里歇脚。

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小区,留下的多是些念旧的老人。他们习惯了这里的慢节奏,习惯了推开窗就能和对面邻居聊天的距离。李大妈总说,住楼房像住在盒子里,还是这里接地气。

不过巷子也在悄悄变化。去年开了家咖啡馆,就藏在老宅子里,木招牌做得特别小,生怕破坏了巷子的古朴。奇怪的是,生意还挺好,来的多是些年轻人,他们说就喜欢这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。

黄昏时分站在巷口往里看,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。炊烟袅袅升起,夹杂着饭菜的香气。偶尔有猫从墙头跳过,带落几片瓦松。这条巷子像是被时间忘了,任外面车水马龙,它自岿然不动。

前两天又路过,发现巷口的墙上用白灰画了个拆字。围着看的人不少,大家都没说话。修补铺的老师傅还在埋头干活,只是动作比往常慢了些。我不知道这条巷子还能存在多久,但那些声音、那些气味、那些斑驳的光影,大概会一直留在记忆里。

也许每条老巷都这样,它们不只是砖瓦垒成的通道,更是一代代人生活的容器。装着喜怒哀乐,装着时光流转,也装着我们这些过客若有若无的乡愁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