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阳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,邻近巷弄好去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23:56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会儿刚出襄阳火车站,热浪扑面而来,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广场上,心里琢磨着离发车还有大半天,总不能在这儿干等吧。抬眼望见车站东侧那片老居民区,纵横交错的小巷像蜘蛛网一样伸展开来,忽然就来了兴致——不如往里头走走?

拐进第一条巷子,燥热瞬间褪去大半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侧的老墙爬满青苔,有户人家的栀子花从院墙探出来,香味浓得化不开。往前走几步,看见叁个老爷爷坐在竹椅上摇蒲扇,中间摆着象棋盘,战况正酣。“将军!”穿白背心的爷爷啪地落子,对面那位抓耳挠腮,旁边观战的直摆手:“老张你这棋臭得很!”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他们也不见外,扭头问:“小伙子,会下棋不?”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再往里走,景象更热闹了。卖豆花的吆喝声拖着长调,刚出锅的油条金灿灿的,修鞋匠的摊子前堆满待修的鞋子。最让我惊喜的是发现了个做糖画的手艺人,守着辆小推车,舀起一勺麦芽糖,手腕轻转间就画出龙凤来。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攥着五块钱,眼巴巴等着,拿到蝴蝶糖画时笑得见牙不见眼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,校门口总有个老奶奶也做这个,每次放学都要缠着妈妈买。

在巷子转角遇到个卖菱角的老奶奶,拎着竹篮,菱角还带着水汽。我买了两斤,蹲在路边剥着吃,清甜清甜的。奶奶说她在这一带住四十年了,每天清早去护城河那边进货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住老房子喽。”她慢悠悠地说,“其实咱这儿多好,夏天比外头凉快叁四度呢。”确实,走在巷子里完全感受不到车站附近的喧闹,时光都慢了下来。

路过一家旧书店,门脸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。里头书架顶到天花板,全是泛黄的书册。老板在柜台后头听收音机,播放着《叁家店》选段。我随手抽了本八十年代的《襄阳民间故事》,书页脆得一翻就哗哗响。结账时才五块钱,老板眯着眼笑:“这书在我这儿躺十年了,总算等到识货的。”

意想不到的发现

继续往前逛,巷子七拐八绕的,差点迷路。却意外撞见个做传统剃头的手艺人,店里就一把铸铁理发椅,镜框都掉漆了。老师傅正给客人修面,剃刀在牛皮上蹭两下,唰唰几下刮得干干净净。我摸了摸自己有点长的头发,索性坐下也理了个发。老师傅手法利落,嘴里还念叨:“现在都爱去什么发廊,其实咱这手艺最舒服。”

理完发神清气爽,又在隔壁裁缝铺改了条裤脚。铺子也就五六平米,老式缝纫机踩得哒哒响。女主人手脚麻利,改完还细心熨烫平整。她说这条巷子里什么都有,修表的、配钥匙的、改衣服的,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。“车站那边天天拆了建、建了拆,就咱们这儿还留着点老襄阳的味儿。”

天色渐晚,巷子里飘起饭菜香。有家卖牛肉面的,灶台就支在门口,大骨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我要了碗面,坐在小马扎上吃,辣得直吸溜却停不下筷子。同桌的是个跑运输的大哥,他说每次在车站卸完货,必来这儿吃面,“比那些大饭店强多了”。

拖着行李箱往回走时,华灯初上。车站的霓虹灯在不远处闪烁,回头看看那些渐暗的巷子,忽然有点舍不得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弄,竟藏着这么多生动的日常。或许旅行不该总是追逐那些着名的景点,偶尔偏离既定路线,在襄阳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停驻片刻,反而能遇见最地道的风土人情。那些棋盘上的欢笑、糖画的香甜、剃头椅上的闲谈,比任何导游册上的推荐都来得真实温暖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