沅江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初中生50元叁小时通话
沅江边上有个初中生,花50块钱打了叁小时电话这事儿,最近在街坊邻里传开了。乍一听觉得挺平常,现在谁还缺这几十块钱话费啊?但仔细琢磨,里头还真有点意思。
那是个周五晚上,小雨淅淅沥沥敲着窗户。男孩小宇攥着省下来的早餐钱,跑到小区电话亭。他插进电话卡,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。“喂,奶奶,是我呀。”就这么开了头,没想到一说就是叁个钟头。
电话那头的故事
小宇和奶奶聊的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。学校食堂今天做了糖醋排骨,和妈妈做的味道不一样;数学课终于搞懂了二元一次方程;同桌带来只小仓鼠,在课桌抽屉里窸窸窣窣响了一整天。奶奶在电话那头笑得合不拢嘴,也跟着讲沅江涨水了,隔壁李阿姨家小猫生了四只崽,巷口那棵老槐树开花了。
其实小宇爸妈在广东打工,一年就回来两趟。奶奶独自住在老城区,用着那部按键都快磨平的老式电话。这通沅江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成了连接祖孙俩最温暖的桥梁。
“奶奶,您记得教我唱的那首童谣吗?”小宇忽然问。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传来有些跑调的哼唱。小宇跟着哼,哼着哼着声音就有点哽咽了。他说最近压力好大,月考没考好,怕对不起在外辛苦的爸妈。
奶奶在电话里慢慢开导他:“你爸小时候考试不及格,还躲在江边不敢回家呢。人生啊,就像咱们沅江的水,有急有缓,都是这么流过来的。”这话说得朴素,却让小宇心里踏实了不少。
挂了电话,小宇看着话费余额提醒——正好扣了50元。他一点不心疼,反而觉得这钱花得特别值。这叁个小时里,他不仅听到了奶奶的声音,更像是回了趟老家,坐在院子里陪奶奶摘青菜、听她讲故事。
现在大家都用微信视频了,谁还打这么长的电话啊?可小宇说,有些话对着屏幕反而说不出口。听着电话里奶奶的呼吸声,背景还有电视节目的杂音,感觉奶奶就在身边,特别真实。
这事儿传开后,不少同学也开始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。虽然不一定都打叁个小时,但至少每周都会抽空聊聊天。有个同学说,他爷爷接到电话特别开心,第二天特意去买了副助听器,就为了听得更清楚。
想想也是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静下心来打一通长长的电话,耐心听老人唠叨,真的是难得的温情。就像小宇那初中生50元叁小时通话,看似简单,却装进了浓浓的牵挂。
也许有一天,等我们老了,也会盼着电话铃声响起,听到远方孙辈的声音。那时候我们就会明白,原来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话费多少,而是电话那端有人愿意花时间,认真听你说说话。
夜深了,小宇在日记本上写下:“今天和奶奶打了很久电话,她说江边的栀子花开了,下次回去就能看到。”合上日记,他想着那通长达叁小时的通话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