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冀州男子常走的胡同
要说冀州城里最有味儿的地方,还得是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。这些巷子不宽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老旧的砖墙,墙头上偶尔探出几枝石榴花。你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胡同,它们可是冀州男人们最爱溜达的地方。
老陈就是这些巷子的常客。他是个退休的钳工,每天下午叁点半准时出门,手里拎着个搪瓷杯,慢悠悠地钻进巷子深处。我问他为啥总爱往这儿跑,他眯着眼笑:“这儿清静,能听见自个儿的心跳声。”
巷子里的老味道
巷子深处有家剃头铺子,老师傅姓王,在这儿干了四十年。铺子门脸小得很,要不是门口那个红白蓝相间的转灯,你保准会错过。老陈每半个月来一次,不为别的,就为了那传统的手艺。“现在的理发店花里胡哨的,还是这儿实在。”老陈坐在那张老式理发椅上,闭着眼享受刮脸的滋味。
王师傅话不多,手里的活计却麻利。他说这条巷子里的老主顾他都认得,谁什么时候来,理什么发型,他心里都有数。“冀州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说白了就是图个自在。在这儿不用装模作样,想蹲着就蹲着,想大声说话就大声说话。”
剃头铺隔壁是个修鞋摊,老李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。他说这些年巷子变了不少,可来来往往的还是那些老街坊。“冀州男子常走的胡同就像是一条纽带,把大家都连在一起。”正说着,有个中年男人拎着双皮鞋来修,两人自然而然地就聊起了昨天的球赛。
巷子深处的人情味
再往深处走,有家卖羊杂汤的小店。店面不大,只能摆下四张桌子,可生意总是很好。老板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,大家都叫他刘胖子。他说他在这条巷子卖了十五年羊杂汤,来的基本都是熟客。“冀州男人喜欢来这儿,不光是为一碗汤,更是为了说说话。”
可不是嘛,傍晚时分,店里坐满了人。有刚下班的白领,也有在附近工地干活的工人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喝着热腾腾的羊杂汤,天南地北地聊着。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,哪条路又在修,都是他们的话题。
刘胖子一边忙着舀汤,一边插几句话。他说这条巷子就像是个大家庭,谁有点什么事,大家都会帮着出主意。“前几天老张家的水管坏了,还是在这儿吃饭的老赵去给修好的。”他说着,顺手给一位老主顾多加了勺香菜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路灯次第亮起。昏黄的灯光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,叁叁两两的男人还在巷子里散步。他们或独自一人,或结伴而行,步伐都不快,像是在享受着这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光。
老陈喝完最后一口茶,起身准备回家。他说他明天还会来,就像过去的每一天一样。“这条巷子啊,就像是冀州男人的第二个家。在这儿,我们能做最真实的自己。”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巷子尽头,而巷子里的故事,还在继续上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