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1:11:24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路过大学城后街,发现梧桐树掩映的转角新开了家特别的小店——南京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来也巧,那天刚好看到穿棒球服的学弟端着茶盘推门出来,青瓷杯里飘着的茉莉香混着年轻的笑声,突然让人觉得,喝茶这件事好像和印象中不太一样了。

记得小时候总看见爷爷揣着搪瓷缸泡浓茶,深褐色茶水冒着苦涩的热气。那时觉得喝茶是长辈的专属,直到有次被同学拉进这家工作室,才发现原来茶汤可以像彩虹——蜜绿的金骏眉带着桂圆甜,杏黄的铁观音有奶香,就连普通的雨花茶用玻璃杯冲着,看嫩芽在热水里舒展的样子,也像在看慢放的纪录片。

茶香里的另一种校园生活

工作室主人是文学院毕业的学长,他边烫盖碗边笑着说:“你们猜,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生茶馆多热闹?闻一多先生在昆明的茶室给学生讲《楚辞》,现在咱们这儿虽然没大师,但能听着吉他版《兰亭序》喝凤凰单丛。”他手腕轻转,橙黄茶汤落在杯中发出清脆声响,“茶道不一定要正襟危坐,就像年轻人说的——要松弛感。”

确实,这里的茶具没那么讲究。有时是粗陶品茗杯配动漫周边杯垫,有时直接用带盖马克杯焖泡老白茶。穿汉服的女生会带来自己烤的绿茶饼干,计算机系的男生边调试程序边分享冷萃铁观音。那种感觉,就像把茶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请出来,让它重新走在大学城的林荫道上。

上个月期末周,我在这遇到抱着《结构力学》皱眉的工科生。学长给他泡了杯漳平水仙,说这款茶制作时要用木模紧压成方块:“你看,压力有时候能塑造更好的形态。”那个下午,茶香混着书页翻动的声音,他做完叁套模拟题后突然抬头:“这茶...居然有兰花和牛奶混合的香气。”

当年轻人接过茶壶

最让我触动的是冬至那天的茶会。几个学生围着红泥小炉煮陈皮普洱茶,蒸汽顶得壶盖咔嗒作响时,国际交换生好奇地问:“中国茶是不是都很苦?”生物系的姑娘顺手往壶里添了俩红枣:“试试这个,像煮水果茶一样。”她接着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普洱的后发酵过程,把微生物代谢说成了“茶叶在睡梦中成长”。

这种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最妙的地方,是让传统变成了活水。有人开发出用试管做冷泡茶的便携套装,还有美院学生把茶渍画成山水画。那天看着窗台上用茶叶渣养的多肉植物,突然想起陆羽在《茶经》里说的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——原来精行俭德,也可以是年轻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,把古老的事物接进今天的生活。

现在每次经过工作室,总能看到不同的风景:可能是留学生在学茶筅打抹茶,可能是辩论社成员边喝大红袍边讨论选题,又或者只是某个午后,有人安静地对着一杯龙井发呆。那些氤氲的茶香里,有古籍里的风雅,更有属于这个时代的,年轻的温度。

推荐文章